塔山加油站电话-塔楼镇油价调整时间
1.哪位总统小时候很淘气别人说他长大后肯定有出息结果真的成了总统?
2.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生存
3.无与伦比的圣沃尔夫冈湖之旅
哪位总统小时候很淘气别人说他长大后肯定有出息结果真的成了总统?
小布什
名门“浪子”,劣等学生
布什1946年7月6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这里是耶鲁大学所在地,他正是在他父亲老布什上大学期间出生的。
尽管出生在东北部,但布什是个地道的得克萨斯牛仔,他的成长和发迹都在得州。
布什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孩子,他有个太过完美的爸爸。在老布什这样的实力派人物面前,他总显得那么渺小。于是,当他无法变得像父亲那样强大,他只有选择走向另一个方向。
布什的童年在得州的米德兰和休斯敦度过,显然,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在小学时代,他就经常惹是生非,母亲芭芭拉甚至还曾被校长叫到了学校。上中 学时,他的成绩照样很差,见到书本就头痛。有报道说,他12岁开始学抽烟,说话带脏字,欺负弟弟,调侃修女。老布什夫妇对这个儿子非常头痛。布什也承认, 他年轻的时候不招父亲喜欢,但他故意这样。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布什家族成员一直受教的耶鲁大学,主修历史。他在校时成绩几乎没有值得圈点之处,大多数课程仅得C,他还修过政治学和经济学,但成绩同样十分糟糕,唯有哲学和人类学成绩好一些,但也仅是B+。
在学校里,布什还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无论到哪里,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对晚会乐此不疲的家伙”。当时,布什本人面对杰出人物辈出的家风和伟大父亲的存在,也自嘲道:“我是个出了圈的劣等生。”
大学毕业以后,布什到得州国民警卫队空军任飞行员,勉勉强强履行了服兵役义务。不过,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参加国民警卫队是为了避免被派到越南战场上。还有媒体报道说布什曾在服役期间擅自离队,后来还因为没有参加一次体检而被取消了飞行员资格。
不仅如此,在这期间他生活放荡,饮酒过量,还曾经因酒后驾车被吊销驾驶执照两年。
服完兵役,布什曾向得州大学法律专业提出入学申请,但遭到拒绝,后来他转而到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并于1975年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历史上的首位“MBA总统”,后来成了布什的“卖点”之一。但也正是在他的任上,金融海啸袭来,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布什的“MBA总统”之名,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商界打滚,屡战屡败
1975年,怀揣MBA学位的布什愉快地沿着东海岸旅行,直到回到了老家得州西部的米德兰镇。布什回忆说:“米德兰在我面前出现了,那是我需要去的地方。空气中有某种激动人心的东西,每个人都在那里嗅来嗅去。”
1977年,是布什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他用5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办了自己的油气勘探公司——阿布斯托能源公司。他的父亲老布什当时是 中情局局长,其从政前正是靠石油成为百万富翁,于是布什的商业冒险,便自然地获得了亲戚朋友们的资金支持。他的叔叔乔纳森·布什为他的公司拉到了20多位 股东,其中包括布什的奶奶多萝西。股东们总共投资约300万美元,但却连1分钱的利润也没赚到。
这一年,布什还进行了他的第一次政治尝试——他突然决定竞选众议员。不知是不是家族的宿命,他虽然通过了共和党人的初选,但被强大的民主党对手击败。他的父亲老布什1964年在第一次竞选参议员时失败,他的爷爷也曾在第一次竞选参议员时失败。
不过,尽管商界政坛第一战都失败了,他却在情场上找到归宿。就在这一年,布什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了出身于小户人家的图书管理员劳拉·韦尔奇。他们 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他喜欢夸夸其谈,而她则善于倾听;他时常吵闹暴躁,她总是安静从容。约会仅3个月后,他们闪电般地结了婚,他们的婚姻是浪子与淑女 那种奇特而又经典的婚姻。
然而结婚似乎并没给布什带来多少好运。1982年,布什将公司改名为布什石油公司。虽然这时候老布什已是美国副总统,但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却无法改变石油价格下跌、银行利率上浮的事实。布什石油公司曾几次濒临破产。虽然次次都有贵人相助,但布什的压力不言而喻。
1986年1月,油价从每桶25美元跌至每桶9美元,像布什这样的独立石油商人只得勉强度日。他削减了25%的开支,解雇了大批工人,但都无济于事。在这段困难时期里,他更加依赖酒精,常常通宵狂饮直至第二天早上妻子劝他别再喝。
不惑之年,改写人生
这一年,小布什已经40岁了,他那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也已经5岁。这一年,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妻子的帮助下,他终于戒酒。不知道是不 是戒酒给他带来了好运。1986年9月,他成功地将自己公司的股份出售给哈肯公司,换得价值32万美元的哈肯公司股票,同时还获得年薪8万美元的顾问工 作。哈肯公司看中的不仅是小布什的公司产油量高,更重要的是“乔治·布什”这个名字。当时他的父亲、副总统布什要竞选总统的呼声已经很高了。
1987年,无事一身轻的布什被父亲召去,帮助他参加总统竞选。他和老布什的竞选顾问安特沃特成了好朋友,参与制订了老布什的竞选战略。这时的小布什对政治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老布什的助手们却发现他总能把气氛搞活。
而对于布什来说,助选最大的收获是他和爸爸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这是父子俩第一次像成人一样密切合作。老布什终于发现儿子的政治天分,他回忆道:“对我们俩来说,这都是一次奇妙的体验。他很能帮我的忙,而我认为他在现实世界中变得更坚强了。”
老布什赢得大选后,布什决定返回得州,这令所有同僚都大吃一惊。作为当选总统的儿子,他完全有机会弄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布什另有打算,他第一 次考虑到竞选州长。1989年初,他对一名记者说:“如果我去竞选州长,我几乎肯定当选。在得克萨斯这个媒体遍布的州,姓氏和身份是极为重要的,而我已经 拥有了这个优越条件。”然而小布什放弃了,正如他几个月后对《时代》周刊记者所说,他最大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超越‘乔治·布什’这个名字?”
1990年小布什来到达拉斯,出人意料地与人合买下了“漫游者”棒球队。为此他四处集资,说服了一大批投资者,并向银行贷款50万美元。很多人 愿意资助他,只因为他是总统的儿子。小布什并不否认这一点,他坦然地说:“身为总统的儿子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我不能让机会溜走。”为了宣传球队,建设体育 馆,小布什奔走于得州各地。他的宣传口号“棒球、苹果派和第一家庭”深入人心,他挣到了钱、提升了自己的名望,和总统父亲有了更多的交流。他任球队总经理 直至1994年11月8日他当选州长那一天。
到1998年卖出“漫游者”时,他拿到1500万美元,而最初的投资只有50万美元。
6年州长,8年总统
从1980年起的4次选举战中,布什都负责布什家族在得州的竞选事务。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得州民众。他始终牢记着父母和安特沃特教他的四大原则:相信直觉、收集信息、站稳脚跟、把家庭当作大后方、强化纪律。
在1994年竞选州长时,布什成功地抓住得州民众害怕犯罪活动的心理,以压倒多数获胜。在州长任期内,他果然降低了得州的犯罪率,民意支持率一路攀升,1998年他再度当选州长,通往白宫的道路开始展现在他面前。
在挑翻战功卓著的参议员麦凯恩等人后,只当了不到6年州长的布什获得了共和党提名,挑战当了8年副总统的戈尔。2000年的总统选举人们至今记 忆犹新,那是一场充满了喧嚣与混乱的选战,选民的票数无法决定胜利者,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不得不出面平息这场乱子。布什最终成功入主白宫,但他也成为最有争 议的。
无论对什么人来说,管理世界第一大强国都是一项艰巨任务,更何况布什从政时间短,经验少,特别对外交事务几乎一无所知。好在他有一个总统父亲,留给他一大批实干型助手——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务卿鲍威尔……
在布什的第一个任期中,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布什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了政权,他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尽管遭遇了超乎寻常的质疑与批评,但他却在2004年成功连任。
又是一个四年。这四年中,美国依然没有走出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泥淖,而且又陷入了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中。只不过,这些如今将不再是布什要考虑的问题。一切,都交给了下任——贝拉克·。
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生存
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生存?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香港主要面积都是绿色的,只有九龙、港岛北部、大屿山填海区的新机场是集中建设用地,?
其他新界的新市镇点缀在绿色之中,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深圳连绵不断、大片的建设用地。
香港人从不讳言称自己的地方为“弹丸之地”,事实上,香港的陆地面积只有110公里,相当于北京16400平方公里的6.8%,大致与一个顺义区或大兴区相当,也大约是怀柔区或密云县的一半。截至2012年底,香港拥有常住人口717万人,相当于北京2069万人的三分之一强。也就是说,按照城市总面积计算,北京和香港每人平均土地分别是792平方米和155平方米,前者是后者的5.1倍。
而在香港110公里的陆地面积中,林地、草地、湿地、水体和农地占了836平方公里,即75%以上,扣除一些不可利用土地,剩余可供建设的面积只有约263平方公里(这其中还包括了6公里的填海区),折合每个人36.7平方米;而根据清华和中科院一项关于城市扩张卫星遥感的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北京的建成区已经达到2400平方公里,折合每人约116平方米,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的建设用地总量是3817平方公里,折合每人212平方米,是香港的5.8倍。
在地区分布上,目前北京朝阳和海淀两个区每人平均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城和西城的密度最高,相当于每人占地42.7平方米,而香港九龙区每人只有22.3平方米,最密集的区域----旺角区,每人只能分到土地7.7平方米,相当于北京东城和西城的18%,朝阳和海淀的6%。
在北京,住宅的容积率一般在2.0至3.0之间,大多以封闭小区的形态出现,在大家的心目中,容积率超过3.0就不宜居了,因为会出现塔楼而非纯板楼;而根据香港的法定图则,港岛住宅的容积率是8-10,九龙是7.5,新发展区也有6.5,重建项目则可能更高,可见香港的容积率相当于北京的3至4倍;另外,香港的住宅大多以街区的形式存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小区花园,街道的宽度与北京相比也要小得多,住客一出楼门就是市政道路,从而腾出更多的道路来容纳建筑物。
目前,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住在政府公屋中,户型最大的69平方米(以使用面积计算,下同),最小的只有8.2平方米;以中国建筑国际在启德机场原址上建设的启晴邨为例,最小户型14.1平方米,可供1-2人居住,每月租金909港币,最大的37平方米,为两卧房单位,可供4-5人居住,每月租金2387港币,即使这样的房子也得轮候至少三年才能获得资格。除了政府公屋之外就是私人开发商开发的屋苑,也大多以小户型为主,据统计,全港只有约10%的住宅单位大于100平方米,即所谓的“千尺豪宅”;但这些豪宅绝非普通人所能承受,如港岛区2011年100至160平方米之间的户型,成交单价是每平方米16.8万港币,即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均价约为1680万元。绝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都不宽裕,三、四口之家住40-50平方米是很常见的。
香港的住宅一向是挑战密集症患者的理想素材
对于如此挤迫的空间,我们内地人会觉得不可理解,大多会对香港人报以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甚至有一些内地的政府官员原本是来取经的,但看完之后往往会觉得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人们会好奇:在这高密度的城市之中,这日子有法过吗?他们会不会被憋屈?
让我们先考察一下自杀率,香港2011年的自杀率约为十万分之11.8,国际平均水平为十万分之10-11,台湾为十万分之14,中国大陆为十万分之23(非官方统计,因官方数据欠奉);从人均寿命来说,香港2011年平均寿命82.8岁,为全球各国和地区第二、华人地区第一(中国73.5岁,位居全球第83位)。当然,这些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说明空间狭窄并未使香港这些指标相对其他地区显著恶化。
今年春节前,我从香港飞北京,距离上次回家已有两个半月,出机场的第一感觉到就是北京特别的空旷;进了小区,总觉得在我家那栋楼和前面楼之间完全还可以再塞进去一栋;进了屋子,以前感觉太小的书房也不觉得狭小了。那些高个子、大胖子的老外也能在香港生存得更好,说明了人们的适应能力是强大的,包括对空间大小的适应能力。
回到北京,就回到那个宏大的城市尺度中,无论是户内、小区还是道路,而且会自动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立即停止步行,上车,开始在各条环路上狂奔。当然那只是在过年期间,在正常状态下,空间是宽阔的,但道路是阻塞的。在高密度的发展模式下,城市空间是令人压抑的(尤其是在仰望的时候,虽然这种机会并不多),但你也会发现虽然道路不宽,交通却并不拥堵,除了一般人很难承受的自驾车,你有更多的出行方式可选择:步行、地铁、公共汽车,快捷、舒适而又不失尊严。
让我们假想一下,如果通过提高容积率、降低套均面积和压缩道路用地等方式,将北京的人口密度提高到原来的四倍,那么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也就会缩小到四分之一,当一个圆圈的面积缩小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圆到圆心的距离也会缩小到原来的一半,于是就会带来很多改变:第一,原来必须开车或者坐车的目的地(如商业、医院、**院等公共设施),就落入了人们的步行范围,借助每个人都有的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即可出行;第二,地铁或公交运营线路的长度缩短一半,减少了人们的乘车时间,同样多的车辆和司机可以加密开行班次到原来的两倍,从而减少了等候时间,每辆人的乘坐人数减少,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度;第三,当更多的人选择步行或公交,放弃自驾,需要占用的车行路面更多地让给公交,公交更加准时、舒适,狭窄的道路也让步行更轻松;第四,利用高密度的客流,地铁、公交本身成为一项赚钱的生意,赚钱就会有竞争,从而改善服务,尤其地铁还可与零售业、服务业互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改善候车环境,同时政府不再为公交投入巨额补贴,间接为纳税人节约了开支;第五,由于高密度的发展,车位配比严重不足,停车费(我见过80港币一小时的)、停车位价格(一个100万以上的很多)高昂,再加上高油价(目前约每升16-17港币),压制小汽车的增长。
从数据上看,2011年北京日均公共交通客运量为1964万人次,平均每人每天0.97次,而香港同期每天约1200万人次,平均每人每天1.7次,是北京的1.75倍。其中的差异去了哪里?我们看看机动车,北京拥有498.6万辆汽车,相当于每4人拥有一辆,而香港只有62.4万辆,相当于每11人才拥有一辆。由于北京的城市框架大,机动车可以在21300公里的道路上奔跑,而香港只有2086公里,相当于每公里公路上的车辆分别为234辆和299辆,似乎前者平均每公里上的车更少,但是当这些8倍数量的车集中奔向单中心的城区和环路的时候,拥堵程度的差异就不难想象了。此外,北京拥有出租车6.6万辆,香港只有1.8万辆,平均每辆车分别服务313人和398人,但叫出租车的成功概率后者要远高于前者,原因在于出租车在北京仍然行驶着上下班的通勤功能,尤其是对那些车辆被限行的司机。
据统计,香港约九成人使用公交通勤,这一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比例,其背后是城市高密度发展模式带来的公共交通的规模经济,高密度缩短了居住点与活动点的距离,人们很容易利用公交来往,从而与交通服务商产生良性的互动,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效益,降低了社会的投入。
香港自开埠以来,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一波接一波地到来,人口数量呈现持续的增长;尤其是1945年后的内战,使香港人口增长到1950年的200万,此后在国内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有大量人口逃港,这使得香港始终存在人口膨胀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香港采用高密度发展的策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解决大量人口的住房与就业问题。事实上,如果不采用这一策略,城市的边界将被无限制扩展,更多森林都将变成“石屎森林”,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被破坏。而到今天,高密度策略的实施成果之一,是城市留下500平方公里的“受保护地区”,其中包括24个郊野公园和22个特别地区。
香港郊野公园分布图,郊野公园占据了香港40%的陆地面积,而且与各居住、商务活动区联系紧密。?
这些郊野公园在北京也都有,但不一样的是在北京要开上一小时的车才能到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从住处快速抵达,而且是真的郊野而非人造公园。以湾仔区为例,从任何一个地方出发,人们都可以步行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可上山,在长达50公里的港岛远足径上暴走,欣赏山峰、林地、水塘(即水库)、岛屿、迂回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植被,在自然中走上一整天,安全且没有机动车的打扰。而港岛径仅仅是四条远足径中最短的一条,最长的达100公里,此外还有无数的家乐径、郊游径、自然教育径等等供人们选择。
1970年代,香港开始实施新市镇发展计划,在新界形成了荃湾、沙田、屯门等九个新市镇,将制造业向新市镇转移,为当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到2010年新市镇人口约330万,占香港的47%,香港从以港岛和九龙传统市区为单一中心的集中式城市转型为多中心的城市格局。这些新市镇均建在郊野公园附近,十几分钟就能从城市达到郊野,同时在新市镇内设立必要的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方便居民就近使用设施,也减少对外的交通流量。
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人们虽然没有了房间内的入户花园,没有了封闭小区的大园林,但为人们留下了大面积的森林和保护区,让人们在这里释放高密度带来的压力。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小”其实是“大”,城市占用土地小了,保留的自然就变大了,人们的居所小了,但是活动空间变大了,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双腿走得更远;相反,“大”也可能是“小”,城市大了,大自然变得遥远了,马路宽了,可以行走的范围却小了,要么困在车里堵在路上,要么宅在大房子和小区花园里。
公共设施的充分利用是高密度城市的另一好处。由于高密度往往伴随着街区的存在,所以人们一下楼往往就是底商,一方面方便周边人们享用(虽然高峰时段也往往需要排队),另一方面人气鼎沸也提高了使用率(如食肆的多次翻台)。在这里,餐厅很少有包间,即使有,其尺度也远远小于国内那些具有仪式感的豪华大包房,以至内地来的政府官员多半会有被怠慢的感觉。有些小巷子的酒吧,座位少人多,客人就站在街旁边喝边聊,却也成为步行者眼中的独特风景线。内地那些聊胜于无的小区会所,大多数状态下被空置,游泳池停运,而在这里会所往往经营良好,因为房子小,人们许多内化的功能如接待、聚会等都在外化了,住户在会所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发展商还能赚钱,资源在这里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空间的商业价值也因此最大化。
在北京,自从离开大学后几乎就没去过图书馆。一是觉得很遥远,要到最熟悉的北图需要太长时间,最近的区域或社区图书馆则不知何往,二是觉得手续繁杂,进图书馆跟进衙门的感觉差不多。目前,在北京共有25个公共图书馆,相当于82万人一个,而弹丸之地的香港则有67间公共图书馆,相当于10万人就有一个,而且与居民的距离非常近,甚至一个小小的南丫岛上都有两个,在大部分地区走路就可到达最近的图书馆,管理上也相当人性化,没有门槛,让你觉得不去看看书都会不好意思。每个区域都有球场等体育设施,大多也可走路到达,所以诸如修顿球场之类的使用率很高,不像北京那些集中、大而无当的体育设施,冷冷清清,拒人于千里之外。
港岛区的公共图书馆分布图,从港岛最东头到最西头约14公里,人口最集中的北部地区有14个图书馆,平均每公里一个。?
其中:C代表中央图书馆;M代表主要图书馆;S代表小型图书馆;小车代表流动图书馆。
上帝每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人们打开一扇窗。所以在高密度、紧凑型的都市中,上帝不能给大家宽裕的房子,但为大家打开了一片更大的天空,让人们走得更远,看的更多。相反,上帝让人们享受宽敞的个人小空间,就要让他们忍受拥堵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和低劣的公共服务,其实与上帝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已。香港人除了调侃自己是“弹丸之地”,往往还会加一句“香港是个神奇的地方”,城市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式,人们就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是没有一种选择是十全十美、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高密度、紧凑型可能是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选项,只是我们自己(包括政府和民众)都没想明白,也没做好准备。
无与伦比的圣沃尔夫冈湖之旅
离开维也纳,我们一路向奥地利的西南方向进发,途经Linz,驱车全程近4个小时,在下高速后的第一个小加油站加油, 油价Disel每升1.026欧元,比德国便宜也比所以在维也纳出来的一路便宜。负责加油站的是一个干瘦矮小的老太太,但她一开口英文确讲得很好,这在我的经验里是不多见的。加油站小店里的食品貌似也不是很贵,于是我们又买了一点零食和饮料,付钱时,老太太特别帮我在一堆零钱中输出所需的零头,真是NICE。
向沃尔夫冈湖进发的普通公路是一段令人惬意的路程,我们穿越好几个很长的隧道后,美丽的湖水突然跃入眼帘,就在前进方向的左侧,使我几次忍不住想停车驻足。在一个隧道出来拐过弯,突然发现有几辆车扎在路边,我也打右转减速停车,想必是急了一点,后面进跟的一辆车“愤怒”地鸣笛而过。看了一下这个停车的位置,实在是不好,因为就处在弯道出来的位置,要继续行车,先要倒车,而这时如果弯道那边行使出一辆车,给人家看到我的车在减速的要求的反应时间很短,严格来说是有些危险的。
我们无心再恋战,老婆大人随意拍了两张照片就赶紧从马路那边返回来,上车,我倒车然后前进。还好,这个当口后面没有来车。
当导航显示我们离目的地酒店还有不到20多分钟时,天阴下来,仿佛还落了一点小雨。车子在茂密的树林包围的路上行驶,我几乎已经嗅到了圣沃尔夫冈那神奇的味道,不远处的群山,巍峨深沉, 依山无不是深色的树木和浅色的草坡,草坡上错落有致的一幢幢三角形屋顶标准民居。导航非常准,说目的地到了,那就是到了。不错,在booking上订的Haus Daheim,一座三层楼高的公寓就静静地立在上山小路的左侧,楼前的停车区已停了几步汽车, 离房子入口最近处还可以停一部车,我停了进去。
不一会儿,我见到了这家公寓旅馆的主人,一个个子不高头发不多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热情地跟我介绍入住和涉及当地游玩的事宜,从登山小火车,到湖上的游船,,甚至把Salzburg的地图拿出来,准备给我介绍那里的特点。 我连忙示意信息量太大,脑子内存接受不了了,他才连忙善解人意地打住。拿着钥匙,我们把行李搬上楼,房间在三楼,本来不高,但架不住行李箱子重,就有些吃力。给我们的房间不大,但有秩地摆了 一张双人床,一张小床,一张小桌子,一个高柜一个矮柜,一个电磁灶台,都在一间木屋之内,再加上一个小卫生间,这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加上正对睡床的斜的屋顶和窗子,感觉就是温馨!东西稍稍放置停当,时间不早,老婆大人开始做饭餐,就是煮三包方便面加上一个辣椒炒黄瓜,晚饭摆上床前的小木桌,顺着窗望去,窗外一片碧绿,还有一个人在草地上遛狗,那是一只很时髦的牧羊犬(?),看到这一幕,我赶忙用手中的相机隔窗”偷偷”拍了下来。记忆中,以前吃过的方便面很少有今晚盘子中的方便面这样的美味和稀少,是因为肚子饿了,是因为它乘在盘子里,是因为在这样遥远而又完全的沉年的湖边草坡上的特别木屋中。仅仅是五分之二饱,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实在是好,吃得八成饱,对于外界的反应就会由于肚子中的充实感而减慢,吃得二成饱,又恐怕被一阵大风吹到湖里去。
走出小木屋,顺着绿草中的小路下坡,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和沉醉,就像巷子深处的陈年美酒,让我们独享。路那边半开放的更大的深色屋子,那门前围拢着的各种年纪的金发高鼻的说不清是当地人还是外来游客,那二楼窗台前绽放的红艳艳的生机勃勃的花丛,路的右手边大片草地上的减草机,还有路旁的小秋千,和滑梯….穿过湖边的马路,进入停满了各种白色庞大房车的营地:这里就像一个临时的部落,每一个房车前都打起了帐篷,是从房车的一侧自动延伸出来,再搭了帘子,就围成了半开放的休闲空间,一家人开在这里烧烤做饭,再摆几个躺椅和小桌子,悠哉游哉的一坐,别提多惬意了。那个时候天已将近擦黑,我们看到一家的房车里隐约亮起了灯,几个孩子在里面打闹,我们礼貌地跟车外帐篷下的大人,他们的父母打招呼,一问人家也是奥地利的另一个城市过来的,要在这里呆两周!房车驻扎这里,可以连接水电,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房车里洗澡,只要给营地缴纳一定的场租即可,比起到旅馆去住,那个花费当然就算不上什么了。没聊两句,就下了小雨,我们只好跟着家主人道别,人家坐在自己的帐篷里悠闲地观雨,我们却要离开另找地方躲雨,好像我们是无家可归的沦落之人,那一刹那的感觉真的是怪怪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他们会收留我们么?
夜幕已经悄悄降临,我们却还在在回家的路上流连路边的草地和一切我们没有见到过的景致。 小楚快乐地荡起了秋千,有在草地球场上踢两脚球,又在剪草机旁留影,又在蹦床上跳跃….一切都让孩子和我们觉得新奇!
那天的晚上我睡得很香,早晨5点半就醒了。我穿好运动装备,溜出房间,下楼,天也经发亮,淡蓝的天空中几缕朝霞,大地和山峰还在没有从美好的睡梦中完全醒来,我已经要开始跑步了。顺着向西的公路,一路向前穿过两边的各色的酒店、房屋和商店,穿过沃尔夫冈小镇的两边五颜六色店面而又毫不张扬的中心街道(实际上也就一条主街),来到Schafbergbahn(沙夫山火车站),侦查好了停车地点和车次排班;又确认了在一旁的Ferry(轮船)码头的位置和班次。带着几本落地的行程计划返程。不走回头路,我“跟踪”一位跑者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傍湖的一条自行车小路,计划就是延湖而行,虽然不长,但观湖的效果极佳,有一处湖岸上整齐排列着数个向湖中延伸的木台,好像是用于小艇的临时停靠,或者时用来钓鱼的,不得而知。站在湖边,一样望过去,碧波荡漾,湖水在霞光映衬下呈现深邃的碧蓝,起着无边无蔓的波浪纹,对岸更加深沉的又是和蔼的远山和山下的碧绿的草坡,都是那么的沉静平和,以一种略带矜持深藏不露而又包容大千的气质面对着你,仿佛在说:欢迎你,来自中国的客人!
早饭吃的是什么,已经突然有些模糊了,在这个别致的小木屋和屋外早晨的青草映衬和靠近湖边的气息中,我们不舍地告别了最后一顿“自助餐”。
按照店老板的指引,我们开车一路前行至Schafbergbahn旁的P8停车场,停车场四围都是树,枝叶正好能为汽车遮荫, 店老板的话一点不假, 果真是一个“very nice parking place”,一次性收费2EURO,先缴费后抬杆儿放行,很方便。 赶第一班9点10分的火车没赶上, 只好买下一班,还好是9点40的, 也差不了多久的时间。为了抢时间, 我买票用的是Cash,80欧家庭票, 想想的确不便宜。 登车了, 这就是沙夫山小火车, 大红的车厢, 透着喜气和朝气,蒸汽的机车在屁股后面推着车厢上行。我们有幸赶在最前面司机室后面的第一个包厢位置,靠窗, 可以清楚地看到司机在干什么。车厢坐满了乘客, 火车开动上山!据说这是一条修建了百年多的铁路(1893),最大的坡度有16度(?),小火车环山而上,四周的山下景色也开始像**一样变换,一会儿是浓密的树林,一会儿是草坡,一会是陡峭的山隘....一会儿又是豁然开朗的一片山湖相映的壮阔而又细腻的景致, 宛如色彩夺目的图画,一幕幕精彩的大片令人兴奋, 令人陶醉。对面做的一为健壮的老者带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后面大概还有几个老太太和中年人,和蔼可亲老太太不时地给他们递送吃的, 应该是糖之类的东西, 甚至还给了楚航一块糖, 挺有意思。真有点像我们中国人一大家子的春游。斜对面则是一对年轻夫妇带一个几个月的小宝宝,也是满面的春风,看着舒服。大约10点20的样子, 火车到了山顶。
沙夫山顶是整个湖区的制高点,在这里俯视四周,沃尔夫冈湖畔的湖山相映的壮阔美景一览无遗,远处巍峨耸立的连绵群山是阿尔卑斯的雄伟身姿,山坡下,碧草茵茵,村庄星罗棋布,湖水碧波荡漾,抬望眼,碧蓝的天空,山顶上,清风徐徐。
老婆大人抓着小楚不停拍姿势拍照,正面的照完了,要背身的,还要抬手指向远方,非要弄点意境出来。也是忙坏了我这个“蹩脚”摄影师。山顶有一座建筑,不知道用处,但旁边有个貌似咖啡吧的地方,沿着栏杆一线敞开摆着若干桌子,可以在这里对坐把酒三杯,绝对畅快!我们沿着环顶的围栏绕场一周,主要俯瞰四周的景色.山顶海拔2300米,温度大概低于15度,穿着短衣还有些冷。就这样,一边“冷风吹”一边狂看狂拍。10点50的时候我们就往下走,准备赶回程的火车。又接着在刚才下车拍照的地方继续补拍了好多“龙腾虎跃”和“指点江山”照。这个时间点乘车下山的乘客少了很多,我们跟两个一看就是Hanguoren的女孩子坐在了一起,老婆大人起身一阵狂拍,想多带一些美好的回忆回去。
下了车正好11点40的样子,我马上去看Ferry, 最近的一班次是12:37。等吧!早知道在山上多呆一会儿了。等船的当口,我去看了附近的对外开放的游泳的地方,又从车上拿来了游泳装备。中午时分,阳光灿烂,我们登上了Ferry游览沃尔夫冈湖,我们买的是往返船票,整天通用(家庭票两大一小大概是28欧)。船分两层,一层室内,二层露天。我们把背包放在一层,走到二层,绝大多数的游客都在二楼享受阳光。 在这里环顾四周,这是平湖欣赏湖光山色,与早上在山顶俯瞰又大不相同,因为所有的景象都拉近了,沃尔夫冈湖面面积有多大,我没有数据, 但的确不小,船从 沙夫火车站开到Schiff station market再到斜对岸的Gschwendt再到东侧的Strobl,整个用时有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尽情地拍照,或者坐在甲板上享受有些刺眼但绝不灼热的眼光还有惬意的湖上带来的风,这个时候我们尽可以忘掉一切,忘掉身上所背负的那些包袱,轻松地跟自然跟空气和水和跟此时的自己做一次真诚的交流。
快到Stobl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码头附近的多处游泳点以及各色的游船,小艇,以及那些穿着热辣的洋妞,还有戴着太阳镜穿者沙滩裤的酷哥。下船,已经是1点半钟,马上找Lilli-----那家家庭旅馆老板推荐的餐厅,看到附近有很多人在买冰激凌,我们也凑上去,买了冰激凌,又问路。小伙子一指,Lilli就在我们身后!人不多,庭前的小院里摆着桌子和遮阳的顶盖,我们找了一个中间的桌子坐下,点单,老婆大人说要吃鱼,我就给她点了最好的鱼,小楚就点了猪排薯条,我呢,意大利面,再来一瓶无酒精的啤酒,一大杯芬达,搞定!这是我们出行来吃的最惬意的一餐,倒不是点的有多贵,而是因为在这美丽的沃尔夫冈湖畔,我们一家人,在这个别致的舒适的Lilli, 享受一顿美味的午餐。鱼是最贵的,但也是最值的,应该是这湖里的鱼,烹饪地恰到好处,肉嫩鲜香,不咸不淡。 小楚对点给他的猪排和薯条也是大赞,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薯条之一。 好吧。 结帐,一共42欧,性价比不错!
赶2:25的船,我们返回斜对岸的Wolfgang market,快到岸边的时候,我狂拍岸边的标志性建建筑-一个白色尖顶的塔楼(或是教堂)。下了船,我们沿着这里最热闹的购物一条街走下去,准备走回到沙夫站附近的游泳区, 因为小楚最盼望就是带着他的新游泳装备下水!简短洁说,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开放的游泳区,付10欧元,我和小楚准备换装了,这里就是游艇的停泊区,加上一小巴掌大的沙滩下水,主营的是餐馆,泳区只是人家的副业。但设施齐备,有更衣室,院子前是一片草地,泳者可以在那里休息。我们换好装备,准备下水,却开始变天了。之前的晴空万里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阴云密布,最后的能透过阳光的空隙一关闭,整个天空和湖面就暗淡下来,小雨点就跟着下来了。但是这阻挡不了小楚下水的热情,小伙子带着呼吸管就开始在附近的浅滩里折腾起来,没有阳光的湖面温度一下子就下来了,水上的温度甚至低于水下的温度。老婆大人就拿着相机跟我们拍照,在关键的时候她总是能把服务工作做到最好!我也下水了,水不深,游向湖中,哪里有一个抛锚的游艇,游出去10米,载游回来。这是对自己勇气一点挑战,因为你从来没有真正在大湖里游过泳。在水下游的时候,我看到广漠的有模糊的水下的景象,心里还是立即升起来对模糊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恐惧,我不敢游得太远。甚至往返几次也没有游到那个最近的估计离岸只有30米左右的游船边上。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再来,是否有机会横渡此湖呢?
30分钟后,云层又裂开了一条缝, 阳光从里面透出来,像一个淘气的开小差的孩子把头从被子里探了出来,湖面上一下子又波光粼粼了,温度也立刻就上来了。而我们这个时候已经游得差不多,准备穿好衣服撤了。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驾了一条小舢板,确切地的说就是一快两头尖中间宽的船板,上面只站一人。她就那么跪在板上,手持单桨,就划了起来,人和板就轻盈地前行了。她在湖中执桨划行,阳光照下来的剪影显得特别地美,我就赶紧拿相机想抓拍。我知道这女孩子一定时学习过训练过使用小板在水上划行的,否则平衡不会掌握得这么好。
5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取车离开沙夫山,离开圣沃尔夫冈湖,赶往Salzberg。别了,圣沃尔夫冈,你是我们此行中最难忘的游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