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依据-油价调整机制新规是什么
1.甘肃庆阳市公布楼市新规,全面落实不限购、不限价,将带来哪些影响?
2.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3.假设2025年燃油汽车停产停售·已有车辆的使用周期会是多久呢
4.国家治理农村婚丧问题,12月份汽柴油价、粮价、猪价能否上涨?
5.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甘肃庆阳市公布楼市新规,全面落实不限购、不限价,将带来哪些影响?
当房地产市场不行以后很多城市开始了非常夸张的调控手段,比如说限跌令,加强版限跌令,好比 中山这个小地方,就搞出了3个月只能降价5%的限跌令,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结果有用吗限跌令强行控制价格导致了成交量萎缩,然后房地产成交量萎缩又导致上下游相关行 业一起萎缩,上至原材料,下至家装家电。一废全废,这些行业受到冲击,失业的人越来越多你 看看中山的经济现在都啥样了。 典型的属于,面子保住了但是里子烂了。 限价为了干什么?
一、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支出还在增长,又是一个扩大的窟窿。所以现在给楼市松绑,搞房产销售促销的逻辑就很清楚了:上半年房产销售情况不佳,导致地产公
司拿地大幅变少了,于是地方财政收入也大幅变少了。
下半年的油价还下跌了,对于财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那么就只能刺激一下房产销售,把房市搞上
去,让开发商多拿几块地来增加收入了。?
因为缺钱,所以想办法搞钱,于是又把目光转向了普通百姓,不过问题是,百姓难道就不缺钱吗?
根据可查数据:今年一季度,庆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86元,净增457.4元,同比增长4.8%
居民收入增速可是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增速了,更是远远低于财政支出增速。
百姓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是不是更应该缩减一下自己的财政支出呢?
二、公共预算收入33.57亿,支出162.72亿,半年时间,这就产生了129.15亿元的债务窟窿。 而且看具体的收入细分项,收入主力来源税务,同口径增长超过40%,通过了解,今年庆阳税务收 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油价增长,长庆油田等涉油企业产销势头良好,增值税 较上年同期同口径 增长30.64%,资源税较上年同期增收3.2亿元,增长111.96%。但下半年以来,油价持续下跌,那 么下半年庆阳的这块收入估计也会有所下调,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
不会是为了方便购房者吧?要高价卖房哪来的方便,肯定不是。
那为了保护开发商?开发商赚了二十几年的钱,降价卖房不一定会亏,就算亏一点把一些项目尽快
脱手也不会伤筋动骨。关键是这样锁了流动性以后,高杠杆高周转的项目是耗不起的啊。不让买
不就等于让开发商暴雷嘛。
你以为年轻人想不结婚不生娃?你以为开发商想暴雷?这不是你选的嘛,偶像!
限价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维持地价,过惯了舒服的卖高价地的生活,以后要便宜卖地,要老命了。
三、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大家会发现这三者的矛盾无法调和。然后就出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各
大城市土拍集体歇菜。国企央企进场托市,但有什么用?
老爷煮一碗馄饨卖100块钱,没人买就自己吃掉,要是煮了100碗,怎么吃?
然后城投城建开始暴雷,比如兰州城建还不起利息的事情,这让那些买了城投债的人瑟瑟发抖。
所以甘肃这次的新规,才算真正的踩在了点子上。真正认识到根源在哪里,只有把流动性搞上去,
地方的消费和经济才能复苏。
价格能市场调节,流动性好了,价格就稳住了,价格稳住了信心就回来了。房价降了价没错,虚高
的房价本来就维持不下去了,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期是很有利的。然后想办法发展本地的产
业和招商引资,留住人才,一套组合拳下来,城市价值高了,就业好了,居民收入高了,这个城市
的房子怎么会没价值呢?
发展人才和产业才能救房地产,用高房价把产业和人才逼走,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最后啥也不
是。
四、庆阳西峰,前两年新房都是七八千起,房价高的离谱,当时西部一些地级市也就四千多。简直离大谱,庆阳下辖几个贫困县,都是穷山沟沟,靠天吃饭,彩礼高的全国数一数二,房价比一
些三四线城市还贵!
很多山区地方,生存环境比隐入尘烟里的场景还恶劣。
可能原因是,因长庆油田、煤矿、天然气等极少数暴富者,大肆炒作房产。越穷的地方越腐败,有
钱了就炒房。导致房价居高不下。跟本地的农民收入严重脱节。
救市就是救炒房团,继续掏空六个钱包,继续吸老百姓的血。
见过一个农业县城的房子只要盖好就售空。房价十分坚挺
县把镇子大量的老师迁到县城。导致农村的教育质量急剧下降考上高中的人也急剧下降。
农村教育不好能不能去县里上学呢。
对不起必须在县里买房,之后掏空了农村6个钱包在县城盖起了一座座高楼。自从颁布之后县城有多
富呢。没有河修了两座桥,之后嫌吃香太丑给下面引了一个臭水沟子。
五、是不是感觉被打脸,很可耻。一点都不会觉得,早放开的城市,可抢先收割房地产市场为数不多的潜在客户,这是经济好的地
区,也无节制放开,安阳即使花钱请人来购买,都懒得搭理你。
那些妞妞捏捏,还遮遮掩掩试探的地区,等地方财政工资都发不了的时候才想起彻底放开,那就太
晚了。
最近抢跑叫停的苏州,它本身的经济情况,在大陆内地也算是优等生。
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在经济压力下,依然呈现“小温回升”的特征,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最新宏观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有所好转,但当前经济结构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供给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在生产持续回暖、工业增加值持续回暖、PMI重回扩张区间、能源消费双控回调的背景下,能源生产明显加快,下游生产意愿增强。需求方面,消费在去年疫情扰动的高基数下表现不佳,双十一对消费的提振明显弱于往年。制造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仍有支撑作用,基建投资国债发行加快。但由于压实工程的质量要求、项目用途调整的时滞性、终身追责等原因,年末天气因素难以加入,政策修正后房地产投资有所回暖。外贸方面,进出口数据超预期,但价格仍是主要贡献因素。
从宏观调控看,“先立后破”的格局逐渐形成,以往能源消费双重控制的“一刀切”政策得到纠正;房地产去金融化的主线不变,但追求短期内的市场稳定,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年内将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2023年力度适当提前。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一季度大概率大开信贷,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
整体来看,内需依然疲软,外需对供给有一定支撑。受此影响,先行经济指数仍在缓慢下滑,经济增长压力不容忽视。前期政策纠偏、近期RRR降准等跨周期、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经济增长积蓄能量。
能耗、物价稳定、供应保障双控整治,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11月份,工业生产同比读数继续小幅上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至3.8%。从三大工业生产大类来看,采矿业和电热水业仍是工业生产回升的主要动力。采矿业同比增速6.2%,前值6.0%,电热水同比增速11.1%,前值11.1%。两者的高水平都与能耗双控的整改有关。在能源价格和供给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行业生产明显加快。制造业同比增速2.5%,比上月小幅上升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有回暖迹象。从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继续领涨。11月份,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速为15.1%,远高于行业整体的3.8%。从子行业来看,工业生产链下游生产意愿普遍回升。主要原因是能耗双控一刀切整改和稳定供应成效明显,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下游企业利润率回升。
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服务业小幅回落,生产端边际经济运行有所改善。11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为50.1%和52.3%,分别比上月变化0.9和-0.1个百分点。制造业PMI时隔两个月后重回扩张区间,为3月以来首次企稳回升。在供应方面,11月份,PMI生产指数为52.0%,较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2.0%和31.7%,均高于市场一致预期。今年以来,出口韧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外需对出口有较好的支撑;国内对进口的需求得到提振,能源进口出现强劲复苏,释放出经济复苏的信号。仍然应该看到,价格仍然是进出口增长的核心支撑。11月份,出口价格指数为108.1,同比增长10.5%;进口价格指数在110以上。自4月份以来,进口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110。回顾过去,出口仍然具有弹性,贸易顺差预计将保持高位。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对经济的实际拉动可能有限。
图2:进出口超预期,贸易顺差保持高位。
图3:进出口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价格仍是进出口的主要贡献因素。
图4:餐饮消费下降,汽车零售有回暖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次回落,制造业是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下降。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比前值低0.9个百分点。
一是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4%,较前值低0.4个百分点。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提高,但当月增长势头疲软是更重要的拖累因素。直接原因是当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连续第五个月为负,且降幅继续扩大。从经济发展的主线来看,“去房地产化”已成趋势,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正在持续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正逐渐向制造业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年内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近期一系列会议传达的政策基调来看,房地产市场短期内维稳需求强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长期租赁住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从宏观角度看,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主旋律,2023年房地产投资预期不必过于悲观。
二是基建投资同比增长0.5%,当月同比增速为-3.6%。下半年专项债券基金的后期发行并没有带来基建增速的大幅提升。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确“先立后破”的政策节奏,修复大宗商品供需错配,压低价格,逐步减少对基建的扰动。但年内影响仍有限,叠加末期施工受区域和天气因素扰动较大,12月仍难发力。2023年财政政策大概率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叠加商品价格大概率下跌,阻碍基础设施发展的因素被清除。2023年,Q1的基础设施发展可期。
三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加。
长13.7%,两年平均增长3.8%,维持高位。年内制造业投资动能将依然保持强势,支撑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经济在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资源向制造业倾斜。但房地产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上下行速度并不均衡,幅度差距较大,短期内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维稳诉求增强,投资可能部分回流地产,后续制造业投资预计将会有小幅下降。
图5:制造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
图6:房地产开发资金持续回落,但斜率有所好转
CPI破2,PPI—CPI剪刀差收窄,通胀潜在风险有所降低
11月CPI同比增速上行至2.3%,较10月增速上行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较前值有所降低。11月PPI同比增速回落至12.9%,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为0%。
CPI上行至2.3%,但更多是基数较低导致,食品对CPI的拉动不及预期,非食品项拉动有所减弱。在食品方面,冬季消费旺季叠加养殖户惜售压栏,11月猪肉环比上行12.2%,对食品项由拖累转为拉动,但保供政策下蔬菜的供给端约束明显放缓,环比涨幅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至6.8%,是食品项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非食品方面,能源消费品对非食品项的支撑作用减小。进入12月,猪肉价格保持平稳,蔬菜价格稳中有降,农业农村部也表示,猪肉价格还将维持当前水平,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非食品方面对CPI的带动也趋于减弱。在12月基数抬升的背景下,预计CPI增速可能有所下行。
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明显减弱,11月PPI同比见顶回落,下行至12.9%,环比为0%。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快速回落,生活资料涨幅略有走扩,但对PPI影响相对较小。进入12月,油价有所回升,国内煤价维持平稳,在国内稳价保供措施继续发挥效果,海外供应链逐步通畅的情况下,PPI同比已易下难上。
图7:PPI—CPI剪刀差收窄
社融增速企稳
11月新增社融2.61万亿,同比多增4786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额扩大至4158亿元,企业债券同比由少增转为多增3264亿元。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同比由上月的多增转为少增1605亿元。M2同比增速由升转降至8.5%,M1增速小幅反弹至3%,结束此前连续9个月的下行态势。M2—M1剪刀差有所缩小。11月社融读数中,对实体贷款新增为1.3万亿,同比少增2309亿,为主要拖累项,其主要原因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到期,表外融资规模继续收缩。政府债表现亮眼,专项债如期发行完毕,融资端明显回暖。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预期,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走强,同比多增扩大至772亿元,反映在前期地产调控政策从紧的基调缓和下,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融资端改善预示着地产销售端或将逐渐企稳。企业部门中长贷同比少增2470亿元,出现大幅减少,票据融资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拉动项。
图8:11月政府融资回升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经济稳增长成为短期主要任务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为“稳”,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且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迎接二十大背景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重提,意味着经济稳增长成为明年的重要任务和硬要求。
其一,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且将适度提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2023年财政支出进度将加快,结合11月24日国常会要求“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梳理明年专项债项目和资金需求”项目储备提前的动作看,明年财政政策大概率将会前置。在严肃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要求下,地方政府推进基建发力较难持续,发力大概率主要集中于一季度。
其二,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财政货币政策联动组合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适度”的表述出现在对2016年、2020年的货币政策部署中,都对应着宽货币、宽信用的年份,意味着2023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空间均已打开。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新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指向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发力的概率较高,货币政策大概率将配合地方债发行形成合力。
其三,货币政策结构性特性明显,定向宽信用将进一步发力。有质量的宽信用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是主要手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小微、科技、绿色是明年货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构性调控的重点。12月16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们认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多体现在宽信用层面,结合今年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预计明年面向小微、科技、绿色企业的融资支持将成为主要宽信用方式。
本文源自光大信托
相关问答:相关问答:什么是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关键要素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宏观环境中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因素,预测这些关键因素未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机遇与威胁。
(1)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包括: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因素;法律体系、法规及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财政与货币政策、能源和运输成本;消费倾向与可支配收人、失业率、通货膨胀与紧缩、利率、汇率等。
(3)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与习俗、消费习惯、就业情况等;人口、土地、资源、气候、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
(4)技术环境因素包括:创新机制、科技投人、技术总体水平、技术开发使用速度及寿命周期、企业竞争对手的研发投人,社会技术人才的素质水平和待遇等。
企业宏观环境因素的四个方面可用图反映。
除了政治环境因素以外,甲公司收购乙公司还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环境因素。由于甲公司在收购之前已经进行了其他高额并购,财务状态并不理想,此时再进行大手笔并购,会给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带来一定压力;另外,全球铝价处于低迷状态,收购后对于甲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存在负面影响。
假设2025年燃油汽车停产停售·已有车辆的使用周期会是多久呢
内容概述:燃油动力汽车预计使用周期,最高排放标准与5/6级车辆的优势。
燃油动力汽车的制造标准从2000年开始对排放值进行限制,预计到2025年可能会达到“顶峰”。
因为从各大车企的燃油汽车停产规划时间表中可以嗅到一些信息,参考北汽、长安、海南等自主品牌,以及奔驰宝马大众、沃尔沃菲克林肯以及丰田等品牌,其燃油车大部分都在2025年之前会全部或大部分停产。
重点:工信部曾经也释放过关于停产停售燃油汽车的信息,所谓无风不起浪相信应该无需赘述。其次燃油动力汽车的最高排放标准为「国⑥」,但是到2023年才会开始执行第二阶段的6-B。那么按照国⑤执行三年,6-A执行三年的周期预测,2025年停产燃油汽车的可能性是相当之高的。燃油汽车还能用多久呢?
产销量扭转·燃油车淘汰放缓
燃油动力汽车需要控制保有量有两个原因,其一为石油消耗过度依赖进口,结果造成了油价与石油安全都难以理想控制。其二燃油燃烧反应后的产物存在过多破坏空气质量的有害物质,不加以控制则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破坏。
这是需要控制燃油汽车保有量的原因,而且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储能已经捉襟见肘,寻找替代能源并转型已经是全球话题。电能基本确定为替代能源的最理想选项,转型也到了关键周期。
假设2025年开始全面普及电动与插电式混动汽车,燃油汽车的使用周期其实并不用担心了。因为老旧车辆每天都在有大批自然报废,新车不再出现则是开始了保有量逐渐下降。
而淘汰的周期是以123456的顺序进行,早期的排放过高的车辆加速淘汰后,剩下的保有量相对很小的高标车则不会成为很大的负担。所以这些车反而可能有足够长的使用周期,只是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用车限制而已。
标准预测
国⑤汽车预计2030年出现区域限行,部分一线城市可能会通过“黄标”的方式让车辆逐渐淘汰。或者让车辆流通到欠发达的区域,这是低标准二手汽车最大化发挥价值的普遍方式。
引导报废理论上应当在车龄满15年之后,最后一批五标准汽车是2020年七月之前售罄;所以开始真正的报废这些车应当在2035年左右,届时最“年轻”的国⑤汽车也已经只有残值概念了,普通代步汽车充其量有2-3k的价值。新规对报废车补偿的合理性重新进行了调整,预计后期的补偿也会很合理。
最高标准「6-A/B」的淘汰周期当然会更晚,总而言之最后一批燃油车很有可能在2040年左右才是大限。当然如果后期的燃油车保有量已经很低,也许这些车辆的使用周期还会更长一些。燃油汽车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电动汽车并存,只是道路通行优先权、通行费用以及用车成本会出现一定差异,预计只会是这样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国家治理农村婚丧问题,12月份汽柴油价、粮价、猪价能否上涨?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2022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国家针对乡村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扶持政策。
随着12月份的日益临近,对于我们很多种、养殖户来讲,大家也格外收藏粮价、猪价的走势。
进入到12月份之后,国内成品油价格能否迎来下跌,粮价、猪价是否能够迎来上涨,今天老道就要为大家做一个具体分析。
同时根据农业农村部正式下发的相关文件来看,国家针对农村红白事方面正式出台了系列新规要求。
针对农村存在的移风易俗相关问题,国家也制定了详细的治理方案。
现在农村红白事新规正式发布,也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能够有所了解。
针对这两件事,老道为大家做一个详细汇报,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进入到11月份之后,针对乡村红白事相关问题的治理力度,国家持续加大。
按照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布的《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相关规定来看,涉及到农村红白事方面的治理行动已经全面展开,预计这一次的专项治理将一直持续到2023年12月31日之前。
由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实施的专项治理行动一定能够取得斐然成果。
undefined下面老道就结合国家的政策要求,针对农村红白事相关问题的治理,为大家进行详细汇报。
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能够响应政策号召,配合专项治理行动的推进。
有四件事希望大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第1件事:国家明确要求,将大力整顿农村存在的大操大办婚丧宴席等相关问题。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区滋生蔓延的盲目攀比、盲目炫富、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国家还会进行大力整治。
毕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盲目攀比、盲目炫富这样的不良风气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必将面临全面清除。
第2件事:国家将大力整治农村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封建陋习等相关问题。
在任何时刻,国家针对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治理力度都是非常大的,更是零容忍。
对于乡村存在的封建陋习,一经发现就将全面叫停,相关责任人也会面临到具体的处置,希望大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第3件事:国家将大力清查治理农村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
这样的不良风气对于很多农民家庭生活的影响很大,因为天价彩礼的问题,一些家庭甚至要举债度日。
因为薄养厚葬的问题,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没法得到保障,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所以随着针对农村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相关问题的打击行动正式启动,相信我们农民的相关权利也能够得到强力保障。
第4件事:国家将大力整治农村问题坟墓。
一些地区已经展开了清坟运动,对于农村出现的活人墓、豪华墓等相关问题坟墓一经发现也将进行拆除,恢复原貌。
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改善乡村的环境,也将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活力,对于咱们农民来讲也是一件大好事。
随着系列治理新规的正式出台,农村红白事国家已经划定了政策红线。
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能够有所了解,不要踩到红线。
12月1日起:油价暴跌?粮价、猪价即将上涨!最新分析!
老道说:随着12月份的日益临近,2022年也将进入到尾声阶段。
对于我们种养殖户来讲,在今年大家面临到的行情挑战都很大,尤其是受到种养殖成本大幅提高的影响,今年粮价、猪价能否迎来上涨关系着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
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到连续上调的影响,也进一步抬高了粮食调运和生猪调运的成本,所以油价的涨跌变化也是我们很多农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下面老道就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油价、粮价、猪价的走势变化,有3件事希望大家重点收藏!
第1件事:国际原油大涨冲击市场,12月油价下跌概率增加;
老道说:在近期国家已经正式完成了新一轮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工作。
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相关消息来看,国内汽、柴油价格再次迎来了涨价变化。
11月份开始以来,欧佩克相关原油出口国开始减少了原油的出口量,这造成了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偏紧的格局,也影响了我国成品油价格的涨跌变化。
受到油价上涨的影响,现在95号汽油价格已经重新涨到9元区间。
从长期趋势来看,油价在11月份的上涨,会进一步加大12月份油价下跌的概率。
毕竟高位的油价难以持续,如果油价长期保持高位水平,一定会影响基层油品消费需求,届时油价也将迎来持续下跌。
第2件事:粮价上涨大局已定,中粮、中储粮开始挺价收购!
老道说:在秋粮集中上市的11月份,中粮、中储粮已经给出了较高的粮食收购价。
现在玉米、大豆主流报价已经处于高位水平,特别是玉米价格现在已经涨至2700元每吨,预计冲上2800元每吨仅仅是时间问题。
在中粮、中储粮的挺价收购影响之下,基层粮食深加工企业在粮食购销方面也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纷纷上调粮食收购价,为今年的粮价奠定了涨价基础。
再加上饲用消费需求的逐步回归,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价格也迎来了涨价利好。
相信在12月份粮食价格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第3件事:生猪价格12月份同样也能迎来改善性上涨;
老道说:从目前基层生猪主流收购价情况来看,猪价已经达到了较好水平。
养殖户们的生猪饲养收益基本上能够保持在800~1000元每头左右。
所以哪怕现在猪价迎来持续震荡,但是养殖户们的收入还是能够得到保障。
随着12月份的日益临近,经过持续震荡的生猪价格也将借,消费利好的回归迎来改善性上涨。
不过在国家大力调控猪价的背景下,生猪价格迎来暴涨的可能性很低。
所以希望广大的养殖户们也能够理性看待未来的猪价走势趋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序卖猪。
综合以上三件事来看,涉及到油价、粮价、猪价方面在12月份都会形成不同的利好格局,老道相信在这些行情利好全面落地的阶段下,咱农民的种养殖收益一定不会差。
在这里也恳请大家一起行动,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一起为国家的粮价、猪价、油价调控政策点个赞。
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摘要
上周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紧接着21世纪等媒体报道央行窗口指导一级交易商、额外增加MLF额度买入中低等级信用债,而在周末一行两会集体发布了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监管尺度有所放松,而市场也闻风而动,当天股市大涨债市大跌,这是不是意味着痛苦的去杠杆不做了,要重新开闸放水呢?
客观来说,目前的政策确实存在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
最直观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增长。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在过去10年当中仅高于金融危机时09年1季度6.4%的增速。
从三驾马车来看,均在减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从17.6%降至12.3%,内需中的投资增速从7.6%降至5.2%,消费增速从9.8%降至9%,而且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从生产法来看,2季度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增速居然有所反弹。但是服务业的回升主要归功于三大行业,交运仓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前两者的回升还好理解,一个代表物流行业、一个代表移动上网,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业增速的回升有点不合逻辑,因为金融业做的是钱的生意,但明显到处都缺钱啊,货币和融资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业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这其实说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经济还在增长,大部分靠货币驱动的传统经济都在减速。
二是债务违约激增。
今年上半年,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从债券市场来看,到目前为止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违约主体数量测算的信用债边际违约率为0.5%,远高于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债市违约未兑付的本金大约800亿,占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比重也约在0.5%。
而且从违约企业类型来看,只有7%是地方国企,而民营企业比例高达74%,其余19%的所谓中外合资企业其实也是民营企业,民企是债务违约的重灾区。
而从P2P行业来看,6/7两月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最近一年半以来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外,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告质押股票存在强平或者面临强平风险。
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
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都需要钱,而代表全社会融资的最重要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为9.1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亿,6月末的社融余额增速降至9.8%,创下03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还不足以代表真实的融资变化,因为政府融资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银行活动不在社融的统计当中,所有的融资都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看一下银行的总资产。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57万亿,同比增长仅为6.9%。
而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7.6%,这已经远高于银行的资产增速,说明目前的融资增速已经保证不了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会带来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
问题是,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要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办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
首先,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做了调整,6月份货币政策例会表态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明显不同于以往讲的“合理稳定”,已经暗示了货币政策转向了中性偏松。
从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3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基础货币,相比于央行35万亿的总资产,这一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针对信用市场的冻结,央行还创设了MLF抵押品机制,鼓励公开市场交易商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并可以从央行手中换取流动性。
从效果来看,其实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在货币市场,目前7天回购利率R007已经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点下行了100bp,已经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场,上周AA级企业债利率也终于开始下降。
放水没有未来、举债没有空间。
但是,如果还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实是没有未来的。
在08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过三轮超级宽松周期,央行分别在08年、12年和15年放松了货币政策,从结果来看,确实在随后的一年都出现了经济的反弹,但是都不可持续,结果是货币越来越多,债务越来越高,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发动经济主体再度举债。但是在经过三轮举债之后,经济的总负债和GDP的比值已经达到历史顶峰的250%,其实已经没有举债空间了。
很多人说250%的负债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负债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确实负债率多高是顶没有定论,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为日本是个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负债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国也只有250%左右,和我们基本相当。另外,我们其实不应该和发达比,因为发达是高会,而中国是发展中,而BIS数据显示发展中的平均负债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负债率已经太高了。
如果把中国三大经济主体分拆来看,目前负债率最高的是企业部门,其负债/GDP高达159%,处于全球最高位,未来只能去杠杆,没有举债空间。
而居民部门负债/GDP也达到55%,虽然貌似低于美国等80%-100%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居民占GDP分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用居民部门负债/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
最后看上去唯一能举债的是政府部门,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直接负债/GDP的比值大约为36%,但是这只统计了国债和地方债,没有考虑到以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银行、社保和医保资金压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隐性负债,这其实说明政府的举债空间也没有那么大。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接近1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6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国的M2只有10万亿人民币,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老是不停放水,别人不停紧缩,那么汇率该怎么办呢?
可以降准,不要降息;可以宽货币,不要宽信用。
客观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轮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还是和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三轮放水,央行都是降准、降息一起来。降准相当于宽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而降息相当于宽信用,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而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避免信用冻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再度刺激经济和地产泡沫。因此适当的定向降准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而且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5.5%,而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有6%,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尽量不要降息,因为这相当于对地产泡沫火上浇油。而且目前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只有4.35%,处于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下调空间。
因此,只要央行坚持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去主动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样。
二是靠监管放松。
这一次的信用收缩,源头其实就在于去杠杆下的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全面规范。
从12年到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从120万亿将近翻一番到250万亿,这背后的主要其实是影子银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有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帮助银行逃避表内资本监管,从而使得货币超发。
而从17年开始,随着资管新规的起草、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影子银行先后开始萎缩,最终导致了社融当中非标融资的全面下滑,从而拖累了社融增长。
因此,如果金融监管放松,确实是有助于缓解信用紧缩。而在上周末(7.21-7.22)三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确实在监管尺度上有所放松,因此市场的反响也特别热烈,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
去杠杆节奏放缓,绝非再度加杠杆。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所以资管新规给各家银行留出了两年半的缓冲期,同时在操作上给各家银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说自己来掌握影子银行的回表节奏,老产品清不掉的可以暂时续作,新产品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配置非标资产。
但是,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因此影子银行也不会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规模必须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过去影子银行发展失控导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这样的错误相信我们不会再犯了。
三是靠财政发力。
其实除了靠央行放水、监管放松之外,靠财政发力也可以缓解信用紧缩。
财政一方面通过税收从经济当中收钱,另一方面通过支出把钱花出去。因此财政拿的钱越少,花的钱越多,经济当中的钱也就越多。
而财政花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过去三轮经济减速周期当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观察到财政支出实际增速的明显回升,以及财政赤字率的明显扩大。
而当前要改善信用收缩,其实也可以考虑再度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财政发力的副作用应该远小于货币放水。
而且可以改变财政花钱的方式,从加大财政支出转变为减少财政收入,也就是加大减税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实打实的减税。
这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减税降费,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我们的税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其中没有一项低于10%的GDP名义增速。
如果税收增速和经济增长相当的话,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就分别多交了1900亿,600亿,以及700亿,合计多交了3200亿。这说明我们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大幅上升。如果把这部分多交的税退给实体经济,那么全年就可以减税6400亿,直接拉动0.8%的GDP增速。
而且我们看美国的经济、股市不断上行,其实货币还在收紧,就是靠减税在激发经济的活力,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层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货币定向宽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并未直接降息刺激经济。
而金融监管政策只是尺度调整,放缓了去杠杆节奏,让影子银行平稳关闭,从而让去杠杆更可持续,但绝非重新发展影子银行再加杠杆。
而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还是饮鸩止渴,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减税的好处有很多,可以直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而放水举债其实是加重了实体的长期负担,减税也可以稳定经济增长,而且把钱从政府还给实体经济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鸟。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一、经济:下行持续承压
1 )需求依旧低迷。 7月中上旬主要37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8.8%,降幅比6月的-19%明显收窄,但其中三四线城市销量降幅仍高。7月前两周乘联会乘用车零售、批发增速分别为-12.9%、-14.3%,显示汽车销售依旧低迷。
2 )工业继续减速。 7月中上旬6大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长11.3%,增速与6月份基本持平,但7月中旬发电耗煤增速大幅降至3%。7月前两周全国高炉开工率比6月明显下降。均显示7月工业在继续减速。
3 )经济下行承压。 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从需求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明显下滑,从生产看,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的回升难以持续。2季度社融增速降至9.8%的历史新低,意味着下半年经济仍将承受持续下行的压力。
二、物价:通胀压力减弱
1 )食品价格反弹。 上周菜价反弹,猪价大涨,食品价格结束5周下跌,环比上涨0.8%。
2 ) 7 月 CPI 小降。 7月以来菜价、猪价先跌后涨,截止目前7月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环比分别下跌1.1%、2%,预测7月CPI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6%,7月CPI小降至1.8%。
3 ) 7 月 PPI 回落。 7月以来钢价高位震荡,煤价油价见顶回落,截止目前7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持平,预测7月PPI环比下跌0.1%,7月PPI同比见顶回落至4.4%。
4 )通胀压力减弱。 2季度虽然PPI小幅反弹,但CPI明显回落,整体物价仍在继续走低,2季度GDP平减指数降至2.8%,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PPI已经见顶,后续回落幅度将加快,而CPI将继续保持低位,这意味着后续通胀压力仍将继续减弱。
三、流动性:货币维持宽松
1 )货币利率小升。 上周货币利率R007小升8bp至2.69%,R001上行14bp至2.5%。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上行15bp至2.46%。
2 )央行大幅投放。 上周央行操作逆回购5800亿,逆回购到期400亿,逆回购净投放5400亿,国库现金净投放700亿,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6100亿。
3 )汇率继续贬值。 上周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走弱,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79、6.78。
4 )货币维持宽松。 上周央行发布关于资管业务的《央行通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新规》细则,其中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改变,但在标投资、压缩节奏、计价方式等方面较市场最悲观预期有所放宽。我们认为在信用收缩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将保持宽松格局,而金融监管尺度的放宽也有助于改善信用冻结,但不会改变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方向。
四、政策:加大信贷投放
1 )国税地税合并。 发布《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国地税由分设向合并改革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纳税人便利度,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治理现代化。
2 )央企重组整合。 央企重组整合仍被国资委列入下半年重点工作。国资委表示,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加大信贷投放。 银保监会表示,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五、海外:特朗普点评美联储,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1 )特朗普点评美联储。 特朗普上周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没有为美联储加息“激动”,每次经济走强联储就要再次加息。特朗普评价鲍威尔今年出任美联储主席,称他在联储委任了一个很优秀的人。但他认为联储加息可能干扰美国经济复苏,称担心加息的时机可能不好,在日欧央行都保持货币宽松时,加息可能会让美国处于“劣势”。
2 )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上周鲍威尔出席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听证,重申当前最佳途径就是保持渐进加息,很难预料当前贸易讨论的结果,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均衡,FOMC意识到加息太快或太慢的风险。
3 )特朗普指责欧盟操纵汇率。 上周特朗普称,欧盟等一直在操纵汇率,并降低利率,而美国在加息,美元也变得越来越强。其讲话过后美元指数走低。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已经大幅上涨近5%。
4 )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看多美国经济。 上周三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周三对经济发表了乐观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常态,现在的经济增速是3%,两个季度后可能达到4%,而且未来还将出台更多的减税措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