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下周油价调整-鄂尔多斯油价调整表
1.“煤制油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的相关论文谁可以帮忙一下呢?谢谢了~~
2.中国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3.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煤制油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的相关论文谁可以帮忙一下呢?谢谢了~~
煤制油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2003年我国总能源消费量达11.783亿吨油当量,其中,煤炭占67.86%,石油占23.35%,天然气占2.5%,水电占5.43%,核能占0.83%。我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2003年探明储量均为1145亿吨,储采比由2000~2001年116年下降至2002年82年、2003年69年。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为32亿吨,储采比为19.1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原油产量只能保持在1.6~1.7亿吨/年的水平。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年67.8%、2000年63.8%、2003年67.8%达到2005年50%左右。我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石油资源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己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南非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553.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75.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辛烷值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合成汽油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两年后,承担这一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我们常见的柴油判若两物的源自煤炭的高品质柴油,清澈透明,几乎无味,柴油中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十六烷值高达75以上,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特点。这种高品质柴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耗油减少30%,油品中硫含量小于0.5×10-6,比欧Ⅴ标准高10倍,比欧Ⅳ标准高20倍,属优异的环保型清洁燃料。
山西煤化所进行”煤变油”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千吨级中试平台在2002年9月实现了第一次试运转,并合成出第一批粗油品,到2003年底已累计获得了数十吨合成粗油品。2003年底又从粗油品中生产出了无色透明的高品质柴油。目前,山西煤化所中试基地正准备第5次开车,计划运行6个月左右。目前世界上可以通过”煤制油”技术合成高品质柴油的只有南非等少数国家。山西煤化所优质清洁柴油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开发和提供先进成套产业化自主技术的能力,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可将煤变为高清洁柴油全套技术的国家之一。据介绍,该所2005年将在煤矿生产地建一个10万吨/年的示范厂,预计投资12亿~14亿元,在成熟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初步形成"煤制油"产业化的雏形。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油品短缺约在2亿吨左右,除1.2亿吨需进口外,”煤制油”技术可解决6000万~8000万吨以上,投资额在5000亿元左右,年产值3000亿~4000亿元,其中间接液化合成油可生产2000万吨以上,投资约16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左右。从经济效益层面看,建设规模为50万吨/年的”煤制油”生产企业,以原油价不低于25美元的评价标准,内部收益率可达8%~12%,柴油产品的价格可控制在2000元/吨以内。而此规模的项目投资需45亿元左右。
目前,包括山西煤化所在内的七家单位已组成联盟体,在进行”煤制油”实验对比中实行数据共享;不久将有1.2吨高清洁柴油运往德国进行场地跑车试验;2005年由奔驰、大众等厂商提供车辆,以高清洁柴油作燃料,进行从上海到北京长距离的行车试验,将全面考察车与油料的匹配关系、燃动性及环保性等。目前”煤制油”工业化示范厂的基础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可在2010年之前投入规模生产。
我国与南非于2004年9月28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项备忘录,我国两家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与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通过引进技术并与国外合资合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对可靠地建设“煤制油”示范项目有重要意义。萨索尔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煤炭液化工厂的企业。从1955年建成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共建设了3个煤炭间接液化厂,年处理煤炭4600万吨,年产各种油品和化工产品760多万吨,解决了南非国内40%的油品需求。
中科院与神华集团有关”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签约,标志着该技术的产业化指日可待。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十五”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山西省及有关企业的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研发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铁系催化剂、千吨级浆态床反应工艺和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截至2004年10月已完成了1500小时的中试运转,正在为1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的基础设计收集数据,已基本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性创新成果。与神华集团的合作,将促进对我国煤基间接合成油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于2004年11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洁净的煤制油产品。根据谅解备忘录,在为期6到9个月的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三方将就壳牌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分析、经济指标评估、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规定审核以及项目地点的确定。据了解,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各建设一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计划中的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初步估计总投资各为300亿元左右。
云南开远解化集团有限公司将利用小龙潭褐煤资源的优势,建设年产30万吨甲醇及10万吨二甲醚项目、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项目,以及利用褐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汽油。该公司计划于2006年建成甲醇及二甲醚项目,产品主要用于甲醇燃料和二甲醚民用液化气。煤制合成油项目因投资大、技术含量高,解化集团计划分两步实施:2005年建成一套年产1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建成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装置。目前,年产2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试验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将投资7952万元,建成后将为企业大型煤合成油和云南省煤制油产业起到示范作用。
由煤炭气化制取化学品的新工艺正在美国开发之中,空气产品液相转化公司(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与依士曼化学公司的合伙公司)成功完成了由美国能源部资助2.13亿美元、为期11年的攻关项目,验证了从煤制取甲醇的先进方法,该装置可使煤炭无排放污染的转化成化工产品,生产氢气和其他化学品,同时用于发电。1997年4月起,该液相甲醇工艺(称为LP MEOH)开始在伊士曼公司金斯波特地区由煤生产化学品的联合装置投入工业规模试运,装置开工率为97.5%,验证表明,最大的产品生产能力可超过300吨/天甲醇,比原设计高出10%。它与常规甲醇反应器不同,常规反应器采用固定床粒状催化剂,在气相下操作,而LP MEOH工艺使用浆液鼓泡塔式反应器(SBCR),由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设计。当合成气进入SBCR,它藉催化剂(粉末状催化剂分散在惰性矿物油中)反应生成甲醇,离开反应器的甲醇蒸气冷凝和蒸馏,然后用作生产宽范围产品的原料。LP MEOH工艺处理来自煤炭气化器的合成气,从合成气回收25%~50%热量,无需在上游去除CO2(常规技术需去除CO2)。生成的甲醇浓度大于97%,当使用高含CO2原料时,含水也仅为1%。相对比较,常规气相工艺所需原料中CO和H2应为化学当量比,通常生成甲醇产品含水为4%~20%。当新技术与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相组合,又因无需化学计量比例进料,可节约费用0.04~0.11美元/加仑。由煤炭生产的甲醇产品可直接用于汽车、燃气轮机和柴油发电机作燃料,燃料经济性无损失或损失极少。如果甲醇用作磷酸燃料电池的氢源,则需净化处理。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了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5.34万吨、柴油53.04万吨、液化石油气6.75万吨、合成氨3.90万吨、硫磺2.53万吨、苯0.88万吨。
我国首家大型神华煤直接液化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入实地评估阶段。推荐的三个厂址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的上湾、马家塔、松定霍洛。该神华煤液化项目是2001年3月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将中国丰富的煤炭能源转变为较紧缺的石油资源的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引进美国碳氢技术公司煤液化核心技术,将储量丰富的神华优质煤炭按照国内的常规工艺直接转化为合格的汽油、柴油和石脑油。该项目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其副属品将延伸至硫磺、尿素、聚乙烯、石蜡、煤气等下游产品。这项工程的一大特点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包括煤液化、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空分等都是世界上同类装置中最大的。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税后净利润15.7亿元,11年可收回投资。
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煤炭转化中心自主研发的配煤液化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于配煤液化技术油产率高于单煤液化,据测算,采用该技术制得汽柴油的成本约1500元/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前的煤液化只使用一种煤进行加工,甘肃煤炭转化中心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配煤的方式,将甘肃大有和天祝两地微量成分有差别的煤炭以6:4配比,设定温度为440℃、时间为60秒进行反应,故称为“配煤液化”。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使煤转化率达到95.89%,使油产率提高至69.66%,所使用的普通催化剂用量比单煤液化少,反应条件相对缓和。
甘肃省中部地区高硫煤配煤直接液化技术,已由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实验室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与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也签署投资协议,使”煤制油”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给甘肃省”煤制油”产品升级换代提供资源保障,该省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就该省中部地区高硫煤进行”煤制油”产业化前期研究开发。经专家测定,产油率一般可达到64.63%,如配煤产油率可达69.66%。该项目付诸实施后,将为甘肃省华亭、靖远、窑街等矿区煤炭转化和产业链的延伸积累宝贵的经验。
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巳正式于2004年8月底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这种把煤直接液化的”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建造。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320万吨,由三条主生产线组成,包括煤液化、煤制氢、溶剂加氢、加氢改质、催化剂制备等14套主要生产装置。一期工程主厂区占地面积186公顷,厂外工程占地177公顷,总投资245亿元,建成投产后,每年用煤量970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其中汽油50万吨,柴油215万吨,液化气31万吨,苯、混合二甲苯等24万吨。为了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风险,工程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先建设一条生产线,装置运转平稳后,再建设其它生产线。2007年7月建成第一条生产线,2010年左右建成后两条生产线。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煤炭产销量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经营企业。据称,如果石油价格高于每桶22美元,煤液化技术将具有竞争力。
神华集团将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为基础,以煤、电、油(化)为主要产品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到2010年,神华集团煤炭生产将超过2亿吨;自营和控股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及煤化工产品能力达100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的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年。2020年,其煤炭生产将超过3亿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和煤化工产品能力达3000万吨/年。
目前,煤炭直接液化世界上尚无工业化生产装置,神华液化项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煤炭间接液化也仅南非一家企业拥有工业化生产装置。美国正在建设规模为每天生产5000桶油品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厂。
云南省也将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并积极实施煤液化项目。云南先锋煤炭直接液化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04年5月通过专家评估。项目实施后,”云南造”汽油、柴油除供应云南本省外,还可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同时也将使云南成为继内蒙古后的第二大”煤变油”省份。云南省先锋煤炭液化项目是我国利用国外基本成熟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建设的首批项目之一。云南煤炭变油技术将首先在先锋矿区启动,获得成功经验后在其他地方继续推广。即将兴建的云南煤液化厂估算总投资103亿元,项目建设期预计4年,建成后年销售额34亿元,年经营成本7.9亿元,年利润13.8亿元。云南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石油、天然气严重缺乏。先锋褐煤是最适合直接液化的煤种。在中国煤科总院试验的全国14种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中,先锋褐煤的活性最好,惰性组分最低,转化率最高。液化是一个有效利用云南大量褐煤资源的突破口,洁净煤技术是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煤变油”将使云南省煤炭资源优势一跃成为经济优势。一旦”煤变油”工程能在全省推广,全省150亿吨煤就能转化为30亿吨汽油或柴油,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中国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徐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近一年来,国际油价由每桶10美元迅速升至每桶30美元左右,引起了世界能源市场中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能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油气勘探现状怎样?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是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年产12万t到目前年产1.6亿多t的世界产油大国,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人均占有水平上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测算,我国2000年、2010年和2050年石油最低消费量分别为2亿t、2.5亿t和4亿t;天然气的最低需求量分别为300亿m3、600亿m3和2000亿m3。按现在国民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2000年在石油需求量上将存在6000万t的差额,2010~2020年差额在8000万~1.2亿t左右。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回顾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50年代主要在西北。由于50年代末的战略东移,发现了大庆油田和渤海湾油区,1978年达到年产1亿多t,1997年达到1.6亿多t,进入石油大国行列。但是进入80年代,我国的石油工业总体上进入发展缓慢时期。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增长缓慢;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生产难度增大;我国石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从长远分析,我国可采油气资源量并不十分富有。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预测年产量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除非新区有重大油气发现,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将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原油进口,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我国油气资源现状,油气勘探的前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据1998年世界《油气杂志》统计,世界石油剩余储量为1391亿t,待探明储量为670亿t,此外还有4000亿~7000亿t非常规石油资源。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144万亿m3。按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费油30亿t和气2万多亿m3分析,至少到2040年以前,油气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优质能源。因此在我国陆上960万km2和海上近300万km2的广大领域内,应进一步加强勘探挖掘油气的潜力,增加后备储量,其发展方向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参与国外合作”,立足国内,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竞争,使我国油气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说明,全国的石油资源量为940亿t,按已知含油盆地和油田的资源量转化到储量的平均系数标定,为130亿t可采资源量。到1997年底松辽、渤海湾、西部和海上4区探明可采储量52亿t,其中已采出29.2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78亿t,表明我国仍具有丰富的油气潜力。预测在新区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使储量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全国年产油量的水平是:2000年1.6亿t;2010年1.8亿t(最高年产量)有可能实现稳产10年,保证此预测方案的实施,关键在于加强勘探工作量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后备油气资源量。
石油资源今后勘探发展的远景地区,全国陆上和大陆架主要在3个裂谷盆地带和克拉通盆地中。重点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吐哈、柴达木等8大盆地。中国东部经向的松辽、渤海湾、苏北等白垩系、第三系产油裂谷盆地带,勘探程度甚高,但仍有很大潜力,如3500m以下的深层和沿渤海湾的滩海地带,水深5m以内的面积有1000多km2,已发现一批油气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工区。对老油区内部如合理加密井网,加强油藏注采系统调整,加次采油实施以提高采收率,预计可增加相当数量的可采储量。中国北方纬向侏罗系—白垩系产油的裂谷盆地带,准噶尔、库车、柴达木、吐哈等盆地还有极大的油气潜力。准噶尔盆地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在盆地腹部区发现彩南、石西、石南等3个大油田,近期又在南带的呼图壁、卡因第克、吐哈鲁等区发现工业性油气流,陆梁的陆9井在白垩系试出高产油流取得新突破。
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塔河油田、东河塘、轮南、塔中4、马岭、志丹—靖边等油气田,特别是近期在陕北发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高产气层和大面积低渗透地层—岩性油气藏,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他如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弧形带也有新的储量增长。
中国南方和华北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区,面积有300多万km2,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后备领域。
1 继续坚持“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
在我国,东部地区实施挖潜,在西部加强勘探增加新的储量。1999年,东部大庆油气区和渤海湾油气区的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6亿t的70%以上,所以,继续在我国东部挖潜增加储量,对全国石油稳产和增长是重要资源基础,而西部儿大盆地和海上大陆架则是新增储量的接替区。
东部大庆油田资源量129亿t,标定可采储量为31亿t。计划2000年仍可稳产5500万t,2010年可稳产5147万t,2020年预计年产水平3221万t,如果2000~2010年再探明9亿~10亿t储量,产量还可增加一些。
东部第二大油区渤海湾,资源量189.9亿t,标定可采储量是29.5亿t,已探明可采储量19.31亿t,已采出11.74亿t,剩余7.57亿t,待探明可采资源量仍有15.29亿t。
从东部两大油区分析,2000年以前仍可稳产1.1亿t以上,到2010年预计可稳产1亿t,以后将逐渐递减。在这个时期如果西部几大盆地每年增加几亿吨储量,除可以弥补东部的递减外,还可以略有增长。
西部5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吐哈和柴达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5个盆地油气资源量295亿t,折算可采资源量73亿t。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33.9亿t,待查明可采资源量30亿t。1999年5个盆地生产原油2500余万t,预计2010年生产原油可达3500万~4000万t。
2 21世纪将是天然气大发展的一百年
世界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据15届世界石油大会预测,可采储量为323万亿m3,到1998年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44万亿m3,年平均增长4.24万亿m3。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量2.2万亿m3。预测产量2000年2.37万亿m3,2010年2.56万亿m3,2040年达到天然气高峰年产量,以后逐年降低。
我国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m3,标定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m3。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3万亿m3(其中伴生气8400亿m3),1994年生产天然气近300亿m3。世界1996年的天然气与石油产量比为1∶1.3,我国差距较大(气油比为1∶7),因此尚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应加速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资源陆上的发展前景主要在3个克拉通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勘探程度较高,今后还有可能在这两个盆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发现大气田。在四川川西新场地区,新星公司已探明侏罗系浅层气储量2500亿m3,年产天然气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勘探时间短,勘探程度低,虽有较大的天然气资源量,但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5000多亿m3,探明程度较低,今后还有可能找到大量的天然气资源。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天然气储量已达1500亿m3,可能是继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后的第四气区。应当指出的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和陆南也是天然气富集区,已发现呼图壁等一批气田,有可能成为第五个天然气区。预计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3个盆地以及近海大陆架盆地,在21世纪前10年,都有可能具备上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规模。
此外,非常规天然气包括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气。从中国地质条件分析,煤层甲烷气和致密砂岩天然气资源已取得大量资料,致密砂岩气藏已在长庆、大庆三肇凹陷、四川等地区开发。以煤层气为例,我国煤资源丰富,经预测全国埋深300~1500m的煤层气总资源量有10万亿m3。近10年来已在晋西柳林、晋城沁水盆地的单井日产煤层气3000~4000m3。探明和控制沁水盆地储量有1000亿m3,如果继续加大井组生产,可以建成煤层气工业基地,应该说我国煤层气勘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根据预测,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2000年为300亿m3,2010年600亿m3,2020年1000亿m3,2050年2000亿m3。根据我国天然气资源和已探明储量,2000年到2010年供需基本平衡,2020~2050年缺口500亿~1000亿m3,这个差额解决方案,重点是国内西部5大盆地、南海西部和东海大陆架快速增加天然气探明储量,建成新的产能。近期已做出重大决定,即“西气东输”,将西部天然气用管道输至上海市及其附近城市,但目前西北几个盆地的储量尚不能满足所需外输天然气资源。解决办法一是加强国内勘探,二是利用国外资源解决。
3 中国沿海大陆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中国海域面积广阔,有300多万km2,其中大陆架面积130多万km2。中国的近海海域有一系列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这些地区具有很大的含油远景。经过十几年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或自营勘探,已发现了流花1.1、中36-1、石白坨、蓬莱193等一批油田。其中4个为亿吨级大油田,而蓬莱193是海上第一个大油田,崖13-1为储量达1000亿m3的大气田。在对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之后,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为84亿t,天然气储量3万亿m3。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渤海、南海东部和西部,气田主要分布在琼东南、东海和莺歌海盆地,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在东海盆地发现了5个气田,储量1200亿m3。到1999年底大陆架已探明石油储量27亿t,探明天然气储量4500亿m3。1997年产油1600多万t,天然气42亿m3。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原计划在2005年实现“三个一千万”的战略目标,即,南海珠江口的原油年产量稳产1000万t;渤海湾的原油年产量达到1000万t;以南海西部为主体的天然气产量达到100亿m3(折算原油1000万t)。目前已突破这一目标,预计2003年生产原油3000万t、气70亿m3。现在的勘探部署正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中国南海南部海域面积140万km2,是一个重要的后备能源地区。该区位于中沙以南,东邻菲律宾、南至曾母暗沙、西邻中南半岛,平均水深500~1000m。在中国南部海域以海相沉积为主,含油主要层系是中、上新统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初步估算南部海域几个盆地石油资源量为200亿t,天然气8万亿m3,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潜力的地区,周边几个国家已发现了一批重要油田,我国应尽早安排计划,开展勘探工作。
4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勘探开发国外资源
当前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已基本具备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1993年开始,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加拿大、秘鲁、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取得不少涉外合作的经验,并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了年产1000多万t的产能。目前苏丹合作开发年产1000万t、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储量6亿t,目前年产250万t。据报道,中国在加强国内外油气资源勘探的同时,并计划开展海外石油勘探,重点放在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其他油气远景区。在本世纪末预计在海外生产原油1000多万t,到2010年预计生产2000万t,同时,每年提供天然气500亿m3。根据集团公司的安排,应周密考虑,加大步伐,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地区的调研工作,如中东地区、滨里海、哈萨克斯坦、东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地区,争取一些有利的区块进行合作勘探,同周边国家合作勘探或共同开发。我国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套对付复杂油气田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境外生产的石油,可作为国内能源的重要补充。
总的来说,我国油气能源坚持立足国内,使国内油气生产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外油气资源勘探的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做为补充,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瞿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宋岩,李先奇.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与方向.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谢泰俊.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坡区含油远景.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胡见义.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基础和战略机遇.勘探家(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5]谯汉生.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勘探家(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