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油价和中国油价-外国人评价原油价格
1.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
2.论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3.2008年石油价格汇总?
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
8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
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的面前时,这个年轻人问:先生,吃您这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想,给一个流亡者一顿果腹的饮食,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来做。
那个流亡者的目光顿时黯下去了,他硕大的喉结剧烈地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平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大叔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后,我就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那个青年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个青年人,但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又走了这么远的路,可是不给他做些活儿,他是不会吃下这些东西的。
杰克逊大叔思忖片刻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那个青年人跟前。青年人只好也蹲下来,十分认真而细致地给杰克逊大叔轻轻地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十分惬意地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你捶得棒极了,刚才我的腰还直犯困,可现在,它舒服极了。杰克逊大叔说完,将食物递给那个青年人。青年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那个青年说:小伙子,我的庄园现在太需要人手了,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那我可就太高兴了。
那个青年人就留下来,并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还把自己的女儿玛格珍妮许配给了他,杰克逊大叔告诉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0多年后,那个青年果然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这个青年人就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扩展资料:
哈默的生平
1、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
2、16岁的哈默在读高中时就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笔巨额生意,他用从哥哥那借来的钱买了辆旧敞篷车,在圣诞节期间为某公司运送糖果,在两个星期内他便还清借款,除拥有了那辆车还有剩余的钱。
3、1921年,在当实习医生之前,哈默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刚刚经历一战重创、处于饥荒之中的俄国。他花10万美元购买了一座一战遗留下来的野战医院并配备了价值7万美元的物资器材,带着这些礼物哈默来到了莫斯科,在那里会见了列宁并得到这位领袖的支持。
4、在这位商界奇才的胸膛里燃烧的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哈默的一生从未停止超越。他在晚年使自己毕生的事业达到了鼎盛,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成为主宰世界石油业的“石油七姐妹”之一1990年他在洛杉矶创建了阿曼德·哈默艺术博物馆,以收存他的大量珍藏。
5、1990年12月10日,哈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去世。
百度百科-阿曼德·哈默
论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需要关注的“三高”风险
(一)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工业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油价上升将损害全球经济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伤害。国际货币基金(IMF)报告指出,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直接减少世界经济增长1%。如果油价持续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国的经济增长将降低0.3个百分点。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油价每上升10美元,全球经济增长将减少0.5个百分点,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欧元区12国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赖进口,油价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同时还给欧元区带来了通胀压力,对于正处在经济复苏时期的欧元区来说,油价上涨也不是福音。随着油价的飞升,全球通胀压力正在增加。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些动向也会直接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
(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升了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受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影响,市场需求激增,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供应呈紧,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多有飙升,一些商品如锡等价格甚至更升达其14年来的最高水平,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9年来的新高。韩国、日本、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对钢材的需求猛增,特别是三国造船企业2004年的新船完工量都将创历史新高,对厚钢板的需求尤大,引起厚钢板价格飞速上涨,目前已升达1998年以来的最高价位,钢材的总体价格水平也已突破每吨500美元大关。
二是由于受气候不良影响,2003/04年度世界大豆的产量将较上年度减少4.8%,美国大豆产量更将剧减12.3%,世界大豆及豆油价格随之出现猛涨,目前甚至已分别涨达其历史最高水平和20年来的最高价位。因菲律宾、印尼产量减少,2004年上半年全球椰油市场预计也将出现约30万吨的供应缺口。
三是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一些石化产品如乙烯、石脑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价格上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带动轮胎价格上涨;废钢、焦炭和铁砂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三)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
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5.5%上升到7.5%。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利率提高将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受损。在美国的超低利率背景下,购买其他国家股票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回归美元,进而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由于预期美国加息,今年以来东京市场、日元汇率均急剧下跌。亚洲其他地区股市也在下跌(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主要股票指数从年初以来都跌入低价范围。香港恒指跌17%,台湾加权指数跌16%,韩国综合指数下跌15%。)拉美股市和汇市也纷纷下挫。
其次,由于预测美国将提高利率,世界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日美利差的扩大也会加剧资金从日本转向美国的势头。由于担心利率上调,使筹措资金的成本增大,一部分资金开始撤回,新兴市场上债券也开始软化。2003年新兴市场国家获得14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利率上调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引资成本提高,因此可能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第三,美国利率的上调从理论上分析应带动美元汇价的上升。但是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1988-1989年,美联邦基金利率从7%升至10%,1999年2000年,利率由5%升至6.5%,美元汇价是上升的;而1994年-1995年利率从3%升至6%,美元汇价却跌至历史低位。因此,单一利率趋势难以判断美元走势,主要是看贸易形势和其他经济指标。从目前的情况看,贸易逆差依然会拖累美元,若美国贸易逆差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而扩大,而美国无法抵消赤字扩大,美元仍会存在贬值的压力。过去几个月美元的回升是基于对美国加息的预期。
第四,由于已经预见到美国将提高利率,且幅度不会很大,因此,提高利率对亚洲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不过,随着通胀的抬头,亚洲国家也有可能追随美国加息。这也会影响其经济和外资的流入。工业国利率上升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的迅速上升带来的财政困难都将削弱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33.4%。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3%、38.4%和22.0%。
1、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国内投资需求进一步拉动,企业对生产资料采购将大幅增加,从而给中国相关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今年1-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43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工业制成品增长了36.2%,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增幅最大为47.9%。2004年1-5月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尽管美国经济尚好,但如何保障充分就业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制造业的失业人口达270万。为大选政治服务,争取制造业的支持显然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两党最紧迫的需要。彩电、家具、纺织和服装等均属制造业行业,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美国藉此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案件随之不断发生,预计下半年围绕政治问题产生的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2、1-5月中日双边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日本向中国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8%、14.8%、22.8%和18.8%。日本的国内需求重新焕发了活力,对进口需求也会逐步增大。而中国目前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国,必然会从中受益。2004年1-5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分别增长了9.6%、5.2%、25.5%和12.9%。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三种产品为:机械设备、纺织品和食品。其中占进口比重最大的机械设备(占比几乎为40%)增幅都在20%左右,3月份更是达到了41.9%。
3、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2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7%;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5国出口占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76.5%,同比分别增长38.9%,42.4%,67.4%,23.9%和40.5%。中国对欧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是,欧盟委员会2001年12月10日、2003年5月8日和12月23日三次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普惠制”毕业,取消了16类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待遇。而与此同时欧盟仍然给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出口商品以普惠制待遇,中国有关对欧盟出口商品在与来自这些国家商品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4、今年5月1日欧盟实现的东扩,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统一和稳定的市场。如今,只要我产品进入欧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就可以进人其他成员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在10个新入盟国的生意相对较多,东扩为我企业进入欧盟老成员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且由于欧盟运作规则将实现统一,我企业对欧盟贸易在手续上也将趋于简化,从而为我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由于东扩前10个新入盟国的工业制成品关税普遍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3.6%),欧盟东扩后要适用欧盟统一税率,将使中国出口产品包括钟表、玩具、游戏、体育用品和人造珠宝等可从对新入盟国家的贸易中获得相对较低的欧盟关税税率,减少我产品成本。此外,欧盟东扩后,随着新入盟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劳动成本将有较快增长,也有利于我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保持和增强。当然,欧盟新增的10个成员国对老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排除挤占我部分产品在欧盟(主要是德、法等欧元区国家)市场的份额的可能性。
(二)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向好。2003年世界半导体的销售额全年增幅达18.3%,2004年则更将出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增幅可望大大高于上年,达到29%,销售额预计将可基本恢复到2000年网络泡沫高峰期的水平。随着市场的恢复和加速增长,半导体的价格也有明显上升。作为IT业两大增长引擎的电脑和手机市场,情况也大体如此。我国以工厂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纺织品服装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来虽不断有所增长,但国外相关配额限制仍不失为影响我出口扩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据WTO统计,1995年至2002年7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加了62.9%,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自12.2%增至17.5%,即增长了5.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同期我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增长了0.9个百分点。WTO《纺织品服装协议》有关纺织品服装配额的规定将于2004年年底终止。为此,许多海外客商认为,对与中国企业做贸易的空间将会更大。据我今年春季广州交易会纺织商会统计,本届交易会到会的客商比往届有明显增加,许多还是首次到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明年配额取消后,一些国外采购商看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希望到广交会进行考察,建立新的供货渠道。
3、在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回升,价格不断上涨下,锡市场供应连年不足,铅、锌供应也呈短缺,2003年以来价格分别都有飙升,是我扩大出口的大好时机。世界有色金属价格总的说来在经2002年的小幅回升后,2003年乃至目前价格出现大幅走高。在此背景下,世界锡的价格2003年也有大幅度上行。如2003年12月,锡的价格为每吨6057.62美元,较上年同期猛升43%,2004年以来,截至4月份,较上年12月又再升47.8%。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锡的消费不断增长,市场连年产不敷消,供应严重不足。如据统计,2001年世界锡的消费较上年增长0.3%,2002年为增3.8%,2003年增6.2%,2004年预计还将再增4.1%,而同期世界锡的生产平均年增约仅1.3%。在此情况下,锡市场生产不敷消费的数量2001年为500吨,2002年为2900吨。2003年陡增达24800吨,2004年预计更将增达30400吨。世界铅、锌市场也大体如此。继2001年至2002年或2003年供应明显过剩之后,2004年世界铅、锌市场据预计也将分别面临12.5万吨和10万吨的较大供应短缺。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
去年中国进口增长34%。今年1-5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33.4%)。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
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将不仅影响中国本身,还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亚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钢材、锑、锌、白金、钢和铁矿最大的消费国;是铝和银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的第三大消费国,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并占2003年全球石油需要增长的35%。中国还生产全球50%的照相机,30%的空调机和电视机。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从这一地区进口4130亿美元)。中国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50%,从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一倍。今年1-5月,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加了41.7%。2003年日本出口增长的80%源于中国。亚行估计,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长将来自中国。中国宣布紧缩贷款的消息后,亚洲、欧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农矿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中国经济的急剧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雷曼预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其他亚洲新兴经济的GDP将下跌三个百分点。如果日本的GDO增长下跌半个百分点,足以破坏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通缩也会恶化。
2008年石油价格汇总?
1. 原油 5月份,美元疲软、尼日利亚供应问题和伊朗核争端令油价进一步攀升。21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7月份WTI轻质原油期货结算价达到创纪录的每桶133.17美元。5月份,WTI、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平均价格,分别为125.38、122.72和119.50美元/桶,较4月份分别大幅上升12.75、13.75和16.09美元/桶。 进入5月,油价大涨近4美元/桶,主要原因是美国较预期为佳的就业数据缓和了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忧虑;土耳其战机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叛军发动空袭的消息,造成了市场对伊北部出口输油管线可能受殃及的担忧。随后,尼日利亚产油设施再度遭到反叛分子袭击,壳牌公司证实博尼轻质原油码头输送管线遭破坏;法国马赛港口工人计划于5月9日进行为期一天罢工的消息也支撑了油价上涨。与此同时,面对西方国家的要求,伊朗继续拒绝暂停核计划,这也对油价上涨形成了支撑。其间,高盛还发表了未来6个月至2年内油价可能上涨至每桶150~200美元的言论,使原油价格连续5日创纪录新高。9日,NYMEX 6月份WTI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125.96美元。 中旬,原油价格在高位震荡。一方面市场担心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全球取暖油价格上涨以及市场对伊朗可能减产的推测,促使油价居高不下。19日以后,欧佩克暗示今年夏季不会做出增产决定,加上美国石油库存下滑,受此影响,原油价格连续上冲。21日,NYMEX 7月份WTI轻质原油期货结算价每桶上涨4.19美元,达到创纪录的每桶133.17美元。这是原油期货价格自3月26日以来以美元计价的最大单日涨幅。随后,市场在连续4个交易日创新高后获利回吐,油价回落。 月底,国际原油价格起起落落,波动较大。一方面是受到尼日利亚管线被袭消息的影响,价格上扬;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原油和油品需求减少令市场担忧,价格大幅下挫。30日,NYMEX近月价格回落至127.35美元/桶。 2. 成品油 5月份欧美取暖油和汽油价格屡创新高。取暖油价格的走强,证明全球汽油/柴油供应趋紧,也成为推动原油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5月下旬,全美常规自助式汽油均价达到创纪录的每加仑3.94美元,较上年同期上涨0.73美元。随着汽油价格攀升,美国汽油需求出现疲软的迹象。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美国消费者的汽油需求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7%,至今尚未出现汽油需求的季节性增长。此外,随着海外市场对馏分油的需求有所减弱,月底,美国馏分油需求也有所下降。 5月份新加坡油品价格连续创下纪录新高。因需求强劲且流入亚洲市场的欧洲套利船货有限,石脑油价格上涨。馏分油价格上升。燃料油价格继续突破纪录高点,贸易商将其归因于美国取暖油价格较高、中东和欧洲的燃料油需求旺盛以及原油期货可能上涨等。 预测 1. 原油 受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增加、供应增长缓慢以及一些重要生产国动荡局面的影响,NYMEX原油期货自年初首度突破100美元/桶以来已经攀升了近40%,自5月以来上涨了18%。目前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已经涨到让许多分析师瞠目结舌的价位。即使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可能中止,美元会有所反弹,油价也仅仅短暂回调,之后迅速站稳并突破130美元/桶的历史关口,并首次收在133美元/桶上方。在原油供应忧虑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创新高几乎成为常态。这也使要求欧佩克增产的呼声日益高涨。虽然欧佩克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声明,近期油价飞涨是由于股市低迷和美元贬值导致的,并不存在原油供应不足的情况。不过欧佩克也表示,如果市场表明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的话,该组织随时准备增产。 美国石油需求减少,反映了创纪录高位的油品价格以及美国经济疲软导致石油消费缩减。 地缘政治因素继续推高油价。自2006年以来,非洲第一产油大国尼日利亚石油主产区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针对石油设施的袭击和事件频发,迄今有超过200名外国人在当地被。目前,动荡的局势使尼日利亚的原油日产量仅为200万桶左右,比高峰期260万桶的日产量减少了约1/4。另外,面对西方国家的要求,伊朗继续拒绝暂停核计划,这也对油价形成了支撑。 投机基金在市场上仍然交易频繁。投机基金已经源源不断地涌入包括原油在内的商品市场,并将其作为对冲通货膨胀的一个工具。在美国国会议员要求打击投机商的压力下,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表示将加强市场监管。 随着美国进入自驾游旺季,汽油用油高峰来临,对于汽油供应的担忧,将有可能使国际油价再创新高。从目前来看,地缘政治因素、投机活动以及美元汇率仍将在未来数月甚至可能数年内继续影响油价。 EIA发布的《短期能源市场展望》预计,今年WTI现货均价在每桶109.53美元,较2007年增长51%,较之前预计的全年均价每桶100.61美元高9%。EIA还预计,今年二季度WTI现货原油均价在每桶112.19美元,第三和第四季度甚至会升至每桶114美元。 高盛公司5月份也发表报告称,供应短缺将令油价在两年之内涨至每桶150~200美元。或许在未来某一天,当亚洲经济发展也开始减缓时,油价才会下跌。高盛还上调了对近几年油价均价的预测:其预测的2008年的均价从每桶96美元上调至108美元,2009年从每桶105美元上调至110美元,2010年到2011年从每桶110美元上调为120美元。 2008年5月底,路透社在对多家咨询机构调查中再度上调油价预估值,主要是考虑到石油市场长期供应可能有限,且新兴市场需求旺盛。接受路透社调查的金融分析机构普遍预期,2008年二季度和三季度WTI价格分别为113.04美元/桶和112.82美元/桶,布伦特价格分别为111.82美元/桶和112.32美元/桶。预计2008年WTI价格为107.13美元/桶,比上个月调查的预测价格高10.2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为每桶106.12美元,比上次调查的估值高10.72美元/桶。 自今年年初以来,油价已累计上涨40%,5月下旬WTI期货盘中一度涨至超过135美元/桶。油价大幅上升势头超出分析机构预计,也迫使这些机构不断上调油价预测值。分析机构纷纷表示,目前预测油价变得越来越困难。从5月份开始,WTI和布伦特期货原油转至正价差,意味着近月原油比远月原油要便宜,鼓励交易商增加库存。远期合约价格上涨可能与生产商回补空头头寸有关。远期合约走高所透露出的信息是,人们预期原油价格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高水平。 5月份主要研究机构的供需报告摘要如下。 EIA发布《短期能源市场展望》认为,尽管美国原油需求会有所放缓,但全球需求增加、正常季节性库存水平、非欧佩克产油国供应增长缓慢以及剩余产能较少等因素均对油价构成强劲支撑。不过该机构认为,油价创新高和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原油需求产生的影响将比此前预估的更大。这份报告预计,与一年前相比,美国今年原油需求将下降19万桶/日,至2051万桶/日,降幅为0.9%,这也将是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而该机构上月预计美国今年原油需求仅会下降9万桶/日。报告预计,美国今年原油需求可能会降至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国际能源机构(IEA)5月份的月报认为,由于油价高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世界石油需求2008年的增幅预计将小于预期。今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幅预计为103万桶,较之前预估少23万桶。不过,2008年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幅仍维持于3.7%,即每日增长140万桶,由中国以及中东地区领涨。IEA表示,石油需求增长疲软,将使得对于欧佩克组织原油需求量的预估降至每日3130万~3160万桶。 欧佩克在其公布的最新市场报告中预测,今年全球原油预测需求量将比上月的预测略有降低。报告估计,2008年全球原油预测总需求量为平均每日8695万桶。这一数字比欧佩克4月所公布的预测需求量减少了2万桶。欧佩克估计,今年美国的原油需求量不变,而其他工业国家的原油需求会略有降低。但一些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新兴工业国家的原油需求会继续迅速增长。欧佩克在其报告中称,预计所有预期需求增幅都来自诸如中国、印度、中东国家和拉丁美洲等非OECD国家。 2. 成品油 中国四川省发生地震后,相关的空中运输繁忙,预计中国将增加对航空煤油的采购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