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0到1》阅读分享:看完这篇文章就足够了!

2.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有何借鉴?

3.日本的失落三十年是怎么回事?

4.美国股票期货大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0到1》阅读分享:看完这篇文章就足够了!

国际油价下跌时间线是多少-国际油价下跌时间线

彼得·蒂尔: 硅谷著名的创业者,曾在1998年创办了 PayPal,并在2002年以15亿美元出售给 eBay。后专注于金融投资和创业投资,曾投资过 Facebook 等著名企业。

PayPal: 相当于美国的支付宝,它培养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只要你有电子邮件,就可以用美元支付,详细故事请见《支付战争》。

Chapter.01

从1到N和从0到1的区别?

彼得蒂尔说:人类历史的发展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水平进步,一种叫做垂直进步。

什么是水平进步呢?水平进步就是从1到N,就好像我开了1家店,然后把它复制到100+,或者1000+。

什么是垂直进步呢?就是你以前没有店,你现在开了一家店,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从0到1、垂直进步。

从1到N:全球化。现在全世界都在学美国,但美国人特别怕中国人学美国,因为中国人多啊,要是学习美国浪费资源,那全球资源就不够用了。

从0到1:科技发展。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机,这些就是从0到1的过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从1到 N 的过程,也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规避竞争、建立垄断。

Chapter.02

有哪些事情,你跟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彼得蒂尔每面试一个人的时候,都会问这个人一个问题:有哪些事情,你跟别人的看法不一样?

他希望能找到跟别人有不同见解的人,因为他坚信,那些跟别人想到不一样的人,有可能也是对的,他希望找到有这样独特见解的人,一起组建团队。

彼得蒂尔出现的时间是1999年,那个时候,全球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网络泡沫,比如中关村窝着很多网络公司,随便有个什么主意都能够赚来一桶金, 美国更是疯狂,纳斯达克的指数一路狂飙不止,飙到爆表继而大幅下跌。

彼得蒂尔完成融资后的几天,纳斯达克的指数一路狂跌,整个网络泡沫破灭了,大量的网络公司投资公司倒闭。

在这件事情之后,人们得出了四个结论,这四个结论至今还被人们认为是金科玉律:

做生意,要循序渐进。

要保持精简和灵活性,不要事先做太多的规划。

在渐进中竞争,不要贸然创造新市场。

专注于产品而不是营销。

以上这四条,是人们普遍认为的X,而彼得蒂尔说“我认为真正正确的是他们的反面”,他认为这四个金科玉律都不是创业时应该做的事,而它们的反面可能更有道理。

循序渐进: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比如现在我们都是人开车,谷歌一上来就研究无人驾驶技术,特斯拉没有做油电混合而是直接做电动车。

坏计划也好过没计划:就算这个计划是坏的、它会被改变,但你现在至少应该有一个计划,没有计划就会像一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跑。

不要去参与红海的竞争:我们最好不要参与竞争,你要想办法做一个垄断的企业。

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再好的产品,也需要用营销的手段让更多的人知道。比如彼得蒂尔当初做PayPal的时候,只要你分享给一个朋友并成功注册,你就会得到10美元的奖励,就是这10美元,让PayPal买到了初期的几千个客户,有着几千个客户之后,才慢慢地越来越多。为此彼得蒂尔花了几百万的美元,但是如果没有最初的几千个会员,他们连最初的基数都没有,更别提后面的几何基数了。

在这四点之上,彼得蒂尔有句至理名言:你一定要记住,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如果一个人整天都是抵制,有什么潮流你都抵制,这叫做不成熟。 最反潮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要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当别人都说这样的话时,你可以附和他,也可以反对他,但请你一定要在自己思考过之后,你要自己有判断,有原因,之后再做出结论,这才是反潮流。

Chapter.03

关于垄断企业的谎言:

举个栗子,作为搜索领域占比68%、年营业额500E、净利润21%的谷歌,他经常跟别人说我不是垄断企业,我赚的真的不多,我和索尼西门子苹果一样,都是科技公司,在这个行业里我只占0.24%,你不要来分割我。

要知道,在美国如果你是垄断企业,你要在过会上被拆分的。

与之相对的就是传统行业的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一年能带来几千亿的流水呢,但他们只能从每一个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航空公司是有竞争的,美国有很多家航空公司,他们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导致他们根本赚不到钱。

虽然谷歌垄断了搜索行业,但谷歌并没有赚我们的钱让我们不爽啊,与之相反的,国内两大石油巨头中石化和中石油,国际油价降了他不降,好不容易油价降了,税又给你提上来了,这就让我们非常不爽了。

为什么我们没有被微信支付宝这样的行业剥削呢?我们每个人手机里都有微信支付宝啊,他们垄断的更厉害啊,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对垄断的理解,在逐渐发生变化。

关于垄断企业的谎言,彼得蒂尔是这么总结的:静态社会中,垄断是一件坏事。所谓的静态社会,就是接近零和博弈的社会:这个社会上资源就这么多,你拿走了别人就没有了比如石油和矿产资源,在这种情况系,你会发现,零和博弈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动态社会呢?动态社会的价值是创造出来的,当谷歌支付宝百度微信在现有社会上又创造出这么多价值以后,你会发现,他不仅赚到了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其他人也并没有因此而吃亏。

所以,目前社会完全可以做成一个动态社会的环境,在这个动态世界之下,创造才是最重要的事儿,所以, 用资源去达成垄断,还是用客户达成垄断,这是一个分界线。

从0到1的核心理念:我们要想做公司,就要做一家能达到垄断的公司,只有你有垄断的条件,你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你才能保证足够的研发和创新,然后才能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

Chapter.04

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竞争呢?

彼得蒂尔分析说,竞争是一种观念,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一种观念。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成就是我们必须要打败别人才能上位才能成功。

作者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法律,当时最好的工作就是跑到法院里面去当书记员,然后他跟几百个应聘者去竞聘,他失败了,当时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想明白了,他觉得这次失败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他没有竞聘失败的话,那么,美国社会上就会多一个书记员而不会出现一个创业枭雄,不会出现一个PayPal黑帮,不会出现改变人类支付方式的人。

我们之所以执着于竞争的成败,是源于我们对竞争的执着,我们喜欢竞争本身,而不是喜欢这件事究竟会带来什么价值,只有我们将这件事情想明白,我们才能放下很多对竞争的执着。

比如当年PayPal还有个竞争者,俩公司都做差不多的支付产品,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彼得蒂尔的工程师们都想发明炸药去炸了对家,但如果他们两家持续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谁也赚不到钱,在互联网严冬来临之前,他们两家拿不到融资,两家都要翘翘,于是他们在最后一刻选择了50%-50%合并,合并之后,他们就成为市场上唯一的、而且是最大的领军者,然后快速拿到融资,就成了今天的PayPal。

这样,我们也能理解滴滴和其他打车软件和合并了吧?

这些合并都来源于彼得蒂尔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往里拼呢?

可是生活中不能没有竞争吧?

彼得蒂尔提出, 在我们生活中,如果你找不到合并或者是合并的成本太高,这时候我们需要快刀斩乱麻,又快又狠结束战斗,千万不要陷入越战泥浆似的战斗中。

Chapter.05

那些垄断企业都有什么特征?

专利技术:你所创造的产品,比过去的产品,至少应该有十倍以上的优势比如支付宝微信和购物网站。

网络效应:可以通过互联网人带人的方式不断增加一开始facebook只有班里的同学,大家用的越来越好传播越来越多。

规模经济:如果只有两万人用谷歌,那谷歌就赔了,但当全球有一般的人都在用的时候,他就非常有赚头了,因为他的边际成本为0,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用户或者减少一个用户,对成本是没有影响的,BAT全是这样。

品牌优势:包括苹果,谷歌,华为,这些品牌一定都会努力的打造自己的品牌。对他们来说,品牌才是一个边际成本为0的东西。

迪士尼之前公布了他们的财务报表,他们全年的营收是500E,**只占到70E,但是这70E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却为他们带来了无数的效益,当这些人物形象再被使用的时候,他们的边际成本就是0,所以迪士尼能够不断的扩大,成本越来越低。

与迪士尼相反的,就是国内很多做产品的公司,他们做出一些软件然后把这些软件卖给应用商,一旦有人仿冒、将价格压底,这个事情就做不下去了,然后就只能重新发明新的东西。在这件事情上,作为研发人员,他们认为只要搞定大客户,有买家就可以了,但我们要知道, 这个世界上,没有品牌就没有定价权,没有品牌的人就只能永远面临挑战, 就是你五块别人四块五,直到竞争到大家都赚不到钱。结果金融危机一来,国内最先倒下的就是大型制造企业,他们将产品做得又好又便宜,但是, 当我们将一个公司的产品做到又好又便宜的时候我们其实就离倒闭不远了,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利润空间了。

你没有垄断能力,你没有品牌,所以,注定要掉。

符合这四个特征的,才能被称为垄断企业,垄断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词儿,而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Chapter.06

如下三个问题,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1. 成功到底是靠运气,还是靠能力?

彼得蒂尔说,如果我们认为成功是靠运气的话,那就不存在乔布斯、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这种创业成功者了,因为这些人做一个就成功一个。

艾默生:只有浅薄的人相信运气和机遇,强者只相信因果。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法则,一种叫社会法则我找关系,把事儿办了, 一种叫做自然法则 我春天播种,不断呵护,秋天收获, 人的一生当中社会法则偶尔会起到作用,但当我们的时间线足够长,我们会发现,起作用的永远是自然法则。

短视的人只看到社会法则,比如很多人找工作都希望找到一个什么组织当一个什么官,但其实若干年以后你的生活还是这样,没有任何变化。那么什么是自然法则呢,就是若干年以后,你虽然还在当官,但你自己越来越空虚。所以我们要懂得从自然法则看世界,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因果,我们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2. 大家觉得我们的社会是正态分布的,还是幂次分布的?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有些公司赚钱,有些公司赔钱,有些公司不不活。

幂次分布幂次法则:少部分有钱,剩下一大部分都没钱。

彼得蒂尔认为,这个世界是符合幂次法则的,而不是钟形曲线, 这是为什么呢?

用钟形曲线来思考的投资人会认为,我应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可以分担风险,但彼得蒂尔认为,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思考的话,就好像祈祷一样,你每天祈祷要赚钱要赚钱,但事实上,你赚了钱的利润,很容易被不赚钱那些项目给吃掉,结果你还是没赚到钱。

所以,彼得蒂尔说,要投资就要投资那些能够赚钱的公司: 只有你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进去,帮助这个公司成功,你才能投资一个公司,就成功一个公司。

在生活中,幂次法则对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栗子,现在生活压力大,我们都缺钱,所以很多人下班之后去拉滴滴、业余时间做兼职、开网店做微商,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每月收入。

可说话说来,他虽然做了很多事,但他哪一件事做的都不是最好,他只是在做,每件事都做的很一般,不好不坏的,过几年万一微商滴滴都不火了,那时候他的技能又没有大幅提升,那时候就很危险了。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与其把精力分散在很多个领域,倒不如把精力放在一个点上、专注爆破,比如把微商好好做、做到一天N+1个单,把工作好好做、争取明年工资翻番。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在一个公司,跟着创业公司一起成功的时候,这就是幂次法则的特征。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发现其中的幂次法则:只有将井打的足够深,才能见到水,如果你的井打的不够深,那就只能是一地的坑。

3. 要有好奇心,相信秘密的存在。

这个世界有两种秘密,一种是自然的秘密,一种是人的秘密。

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灯泡,这就是自然的秘密,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从而改变了世界。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做不到爱迪生那么惊天动地,但我们仍旧可以发现人的秘密,比如滴滴发现了人与人的秘密,我们出门可以很方便的打车,airbnb发现了人与人的社交秘密,出门旅行可以不用住旅馆而住在网友家里。

人际关系结构也是一种发现,这种秘密是永远存在的。

那么,当你发现一个秘密之后,要怎么办呢?

彼得蒂尔说,如果你发现了一个秘密却不跟别人说,那这个秘密只能烂在心里,如果你将秘密告诉全世界,那么大家会将这个秘密传播出去。

在这里, 保持一个秘密的最佳规模,就是一个公司:以这个秘密为核心点,成立一个创业公司,然后逐渐将它放大,变为现实。

Chapter.07

彼得蒂尔的建议:

寻找合伙人:千万不要和一个一拍即合的人创业。

只要你在创新,你的创业工作就从未停止过。

董事会一定要小:除非你的公司上市了,不然董事会一定不能超过五个人,要分清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

招聘全职员工,可以给员工发股权愿意接受股权代替金钱的员工,才是靠谱的员工。

在招聘的时候,就要重点招募那些有理念的人:我们是为了改变中国而成立的公司,我们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成立的公司,而不要用一些福利诱惑一些只懂享受的人加入。

在公司不断的强调你的理念:不断地号召大家为理想而奋斗。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卫衣帽子之类的公司产品,这些文化会更好的号召员工位理想而奋斗。PayPal就是通过这一些列的动作,将员工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支持,给大家资源,不断地取得成功。

重视推广和销售: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好的产品就一定会蔓延,很多好产品都是因为推广不佳而完蛋的。

人要懂得和机器合作:不要担心机器会和人产生竞争机器只需要电,跟人的需求不同,而且任何机器的优势是非常互补的。未来的人类世界,应该是人和机器的结合,把人的优势和机器的优势结合起来,然后形成一个未来的新世界。

Chapter.08

彼得蒂尔:我们必须像古人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一样,对这个世界保持那样的新奇感觉,那样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这本书中,不仅是从创业,也是从哲学上,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垄断,从0到1,幂次法则,要相信秘密的存在,始终对未来保持好奇心。

竞争会让你把注意力都放在竞争对手身上,忽视了自己的发展。

不存在完美的市场均衡,在经济理论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每个企业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打破了均衡,它做到了其他企业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从0到1的事情,而不是它跟其他企业做一样的事儿。

谷歌把自己定义成什么,取决于什么能给它省去麻烦,不被人攻击是垄断。你觉得它不垄断,是因为它成功转移开了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不处于垄断地位,你就只能着眼于短期的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所以你每天都是在苟延残喘。

要想实现垄断,要避开主流的创业方法论,走完全相反的路。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有何借鉴?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

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

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

1:盛极而衰

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

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

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

史称“广场协议”。

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

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

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

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

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

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

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

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

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

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

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

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

人称“失去的三十年”。

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

2:穿越牛熊

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

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

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

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

分开来看。

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

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

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

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

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

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

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

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

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

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

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

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

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

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

汽车产业。

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

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

日本的失落三十年是怎么回事?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

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

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

1:盛极而衰

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

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

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

史称“广场协议”。

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

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

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

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

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

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

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

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

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

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

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

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

人称“失去的三十年”。

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

2:穿越牛熊

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

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

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

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

分开来看。

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

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

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

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

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

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

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

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

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

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

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

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

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

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

汽车产业。

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

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

美国股票期货大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今年年初开始,由于新冠疫情和油价暴跌,对全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美股道琼斯指数自高点回落已近40%,到目前为止,美股已经彻底宣布进入技术性熊市。

那么,美国股票期货之所以会暴跌,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原因?事实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美元贬值和加息预期带来流动性短缺。这与广场协议签订后,美元持续贬值和美联储在通胀预期升温后加息有关,这一系列措施会使得资金倾向于离开股票市场。

其二是因为并购税法案推行引发风险资本撤离。1987年,美国推行并购税法案,意味着企业在并购重组中享有的避税优惠被取消,同时面临更严格的重组审查,抑制了此前一度盛行的资本并购,使得部分风险投机资本撤离股市。

其三是因为投资组合保险产品加剧了市场波动的负反馈循环。1987年,投资组合保险开始进入美国权益市场,这种产品会在股市剧烈下跌时卖空股指期货形成对冲,叠加共同基金的赎回潮进一步加剧股市的暴跌程度。

其四是因为股票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加剧了股灾的损失程度。危机发生时,股票、期权和期货市场使用不同的时间线进行交易结算,可能导致在账户余额为负的情况下被迫清算,很多交易员无法将股票的盈利转入期权和期货交易的保证金账户中引发集体爆仓。

其五是因为杠杆产品引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股市大幅下跌的外部导火索是海外疫情和沙特油价战争引发的市场恐慌。与此同时,美国股市的一些被动持仓、衍生品头寸和技术性因素也可能放大和加剧这一时期市场的波动性,比如ETF的减持、量化或程序易、衍生品平仓等。

那么,当美股暴跌之后,美国政府一般是怎么做的?

事实上,从1987年美国发生股灾的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当然美国出现股灾之后,上市公司、美联储和里根政府都迅速地采取了救市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美联储也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并且在11月4日开启持续半年的降息。与此同时,在这场股灾发生的一个星期之内,一共大约有六百多家公司宣布进行股票回购,这也进一步地为市场注入了信心。除此之外,在经历了这一次的股灾之后,相关的交易所也直接引入了熔断机制,规定当标普500下跌7%、13%和20%时暂停交易。事实上,这样的措施对于解决股市暴跌的问题,非常的有效果。